關鍵字:人工智慧、民主、政策討論、偏見、風險
內文:
人工智慧(AI)的快速發展,正以驚人的速度滲透到我們生活的各個層面,其中也包括政治領域。AI究竟會深化民主,還是可能對民主造成威脅?這個問題引起了廣泛的討論。日本東神樂町的一個青年工作坊實驗,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有趣的案例。
這個工作坊由NIRA綜合研究開發機構與東神樂町合作,以2050年的長期政策願景為主題,參與者主要是中學生。他們利用生成式AI,例如ChatGPT,來輔助政策討論。實驗結果顯示,AI確實能夠激發創意、提升討論效率。AI可以快速提供大量的資訊和不同的觀點,幫助參與者更全面地思考問題。
然而,實驗也揭示了AI在政治應用中潛在的風險。首先是「偏見」問題。AI的訓練資料來自網路,如果資料本身存在偏見,AI也會繼承這些偏見,導致不公正的決策。其次是「幻覺」問題。AI有時會產生看似合理,但實際上是錯誤的資訊,這可能會誤導決策者。第三是「透明性」問題。AI的決策過程往往不透明,難以解釋,這可能會降低民眾對政府的信任。
前日本經濟產業大臣甘利明也指出,中國DeepSeek的AI廣泛應用存在風險。他強調,台灣與日本應該在半導體供應上密切合作,創造一個「無風險AI世界」。
淡江大學財務金融學系兼任教授蔡鎤銘認為,生成式AI對民主的影響是雙面的。一方面,AI可以促進更廣泛的參與和更深入的討論;但另一方面,AI也可能被用於操縱輿論、散播假訊息,對民主造成損害。
東神樂町的實驗提醒我們,在使用AI進行政策討論時,必須謹慎。AI應該被定位為輔助工具,而不是決策主體。我們需要建立完善的監管機制,確保AI的應用符合倫理和法律規範,避免AI對民主造成負面影響。
個人心得:AI的發展是一把雙面刃,如何在享受AI帶來便利的同時,防範其可能帶來的風險,是我們必須共同面對的課題。尤其在政治領域,更需要謹慎,避免AI成為操弄民意的工具。
參考閱讀
【專欄】人工智慧會深化民主嗎?使用生成式人工智慧的案例研究 | 蕃新聞
【專欄】AI會顛覆民主嗎?日本東神樂町青年實驗揭秘
甘利明:台日需加強半導體合作 創造無風險AI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