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字:國會助理、國安查核、共諜案、個資保護、修法
內文:
近期,台灣社會對於國家安全議題的關注度持續升高,特別是在總統府資諮議、國會助理相繼傳出疑似涉入共諜案後,如何強化國安防護網成為各界討論的焦點。其中,是否將「國會助理」納入國安查核範圍,更引發了廣泛的討論。
根據國安單位的說法,目前各部會對於涉及機敏事務的人員,皆已建立一套查核機制。然而,由於國會助理的特殊身份,並未被納入現行的查核名單中。這也意味著,在現行法律框架下,國安單位對於國會助理的背景調查,存在著一定的限制。
將國會助理納入國安查核,其必要性在於,助理們在立法院的工作中,有機會接觸到大量的機密資訊,其言行舉止都可能影響到國家的安全利益。然而,任何涉及個人資料的查核,都必須謹慎考量《個人資料保護法》的相關規定。
調查局指出,若要將國會助理納入國安查核,勢必需要取得助理們的相關個資,這可能會與現行的個資保護法產生衝突。因此,在實施查核前,必須先針對相關法規進行修訂,以確保查核的合法性與合理性。
個人認為,在追求國家安全的同時,我們也必須堅守民主法治的原則,尊重個人隱私權。因此,在推動國會助理納入國安查核的過程中,更應該仔細評估其可能帶來的影響,並尋求一個平衡點。如何在不侵犯個人隱私的前提下,強化國安防護,將是政府未來需要審慎思考的課題。
此次事件的癥結點在於,如何在國家安全與個人權益之間取得平衡。修法不僅僅是為了讓國安查核有法可依,更重要的是,透過公開透明的討論,凝聚社會共識,確保相關措施能夠獲得民眾的支持與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