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也感到做什麼都沒用?認識「習得性無助」並擺脫它!
你是否曾經有過這樣的感受:無論怎麼努力,結果總是不盡人意,甚至開始懷疑自己,覺得做什麼都沒用?小心!你可能正處於「習得性無助」的狀態。
習得性無助(Learned helplessness)這個概念,最早是由美國心理學家馬丁·塞利格曼(Martin Seligman)在1967年研究動物行為時提出的。簡單來說,當個體長時間處於無法控制的環境,經歷反覆的挫折和失敗後,就會產生一種無力感,認為自己無法改變現狀,進而放棄嘗試。
想像一下,一隻被關在籠子裡的狗,無論如何都無法逃避電擊,久而久之,牠就會放棄掙扎,即使籠子打開,牠也不會嘗試逃脫,因為牠已經學會了「反正逃也沒用」。同樣的,人類也會在生活中因為各種原因,習得這種無助感。
習得性無助的成因
習得性無助的成因很多,最常見的包括:
- 反覆的負面經驗: 長期處於失敗或挫折的環境,例如考試總是考不好、工作提案一直被拒絕,會讓人覺得自己做什麼都沒用。
- 缺乏正向回饋: 努力付出卻沒有得到肯定或回報,會讓人覺得自己的努力沒有意義,進而失去動力。
- 錯誤的歸因方式: 將失敗歸咎於自身的能力不足,而非外在因素或策略問題,會讓人覺得自己無法改變,更加無助。
習得性無助的影響
習得性無助會對我們的生活造成許多負面影響,包括:
- 情緒低落: 長期處於無助的狀態,容易感到焦慮、憂鬱,甚至對生活失去興趣。
- 人際關係疏離: 覺得自己不值得被愛或關心,容易不再主動表達需求,與他人保持距離。
- 逃避行為: 不想面對挑戰,對任何事情都提不起勁,選擇逃避問題,讓情況更加惡化。
如何擺脫習得性無助?
別擔心!即使你正處於習得性無助的狀態,還是可以透過一些方法來改變:
- 改變歸因模式: 失敗並不代表你無能,試著分析失敗的原因,找出可以改進的地方,例如考試沒考好,可以思考是不是讀書方法需要調整。
- 設定小目標: 從小目標開始,慢慢累積成就感,例如每天運動10分鐘、完成一小部分工作任務,讓自己感受到進步。
- 尋求支持: 和朋友、家人或心理師聊聊,讓自己知道有人支持你,給你鼓勵和力量。
- 記錄成功經驗: 將每天的小成就記錄下來,提醒自己「原來我有在進步」,增加自信心。
- 練習正念: 專注於當下,擺脫過去的失敗和未來的焦慮,讓自己更平靜,更有勇氣面對挑戰。
習得性無助是一種常見的心理狀態,但並非無法改變。只要我們學會識別負面思維,積極採取行動,就能重新找回自信,掌控自己的生活,創造屬於自己的美好未來!
如果你覺得自己長期處於低潮,無法擺脫無助感,建議尋求專業心理諮商的協助。
參考閱讀
- https://zh.wikipedia.org/zh-tw/%E7%BF%92%E5%BE%97%E6%80%A7%E5%A4%B1%E5%8A%A9
- https://womany.net/read/article/15585
- https://manmandays.com/learned-helplessness/
- https://steptohealth.tw/%e8%ba%ab%e5%bf%83%e5%81%a5%e5%ba%b7/%e4%bb%80%e9%ba%bc%e6%98%af%e7%bf%92%e5%be%97%e6%80%a7%e7%84%a1%e5%8a%a9%ef%bc%8c%e5%8f%af%e4%bb%a5%e6%b2%bb%e7%99%82%e5%97%8e%ef%bc%9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