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字:AI DJ、虛擬主持人、媒體倫理、澳洲電台、CADA、透明度
內文:
澳洲雪梨的廣播電台CADA最近成了新聞焦點,原因不是因為什麼創新的節目,而是因為他們悄悄地使用了一位AI生成的虛擬主持人「Thy」長達六個月之久,而且完全沒有告知聽眾。這項消息曝光後,立刻引發了關於AI在媒體應用上的倫理爭議。
據《數位時代》報導,CADA電台耗資約新台幣74萬元打造了這位AI DJ,希望能夠為節目帶來一些新意。然而,他們卻選擇不公開「Thy」的真實身份,直到事件爆發。這讓人不禁質疑,電台究竟是想進行一場科技實驗,還是有意隱瞞真相?
這起事件的核心問題在於媒體的透明度。當AI技術越來越普及,我們在接收資訊時,很難分辨內容是由真人還是AI所產生。如果媒體不主動告知,公眾的知情權就會受到損害。更重要的是,這種隱瞞可能會削弱大眾對媒體的信任感。
試想一下,如果聽眾長期以來都認為「Thy」是一位真實存在的主持人,並對她產生了情感連結,那麼當他們得知真相後,會作何感想?他們會不會覺得自己被欺騙了?這種信任的崩塌,對於媒體來說,絕對是一大傷害。
當然,我們不能一竿子打翻一船人,認為所有AI在媒體的應用都是不好的。AI技術確實可以幫助媒體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甚至創造出更多有趣的內容。但前提是,媒體必須誠實地面對公眾,清楚地標示哪些內容是由AI所產生。
這次的「Thy」事件,無疑給了所有媒體一個警惕。在擁抱AI技術的同時,更要堅守媒體倫理,維護公眾的知情權和信任感。畢竟,媒體的價值不在於使用了多麼先進的技術,而在於它是否能夠提供真實、可靠的資訊。
個人認為,這起事件也凸顯了台灣媒體環境可能面臨的挑戰。隨著AI技術的發展,未來台灣的廣播、電視,甚至是網路媒體,都有可能出現類似的AI應用。我們是否已經準備好應對這種情況?我們的媒體監管機制是否完善?這些都是值得我們深思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