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字:萊克多巴胺, 澳洲豬肉, 食安, 食品安全, 地方政府
最近,一批從澳洲進口的豬肉被檢出含有微量萊克多巴胺(俗稱萊劑),這起事件立刻引起社會關注,也讓「萊豬」議題再次回到公眾視野。雖然檢出的是「微量」,且肉品尚未正式流入市面,但已足以讓消費者產生疑慮,並促使相關單位啟動應變措施。
根據食藥署證實,近期陸續有從澳洲進口的豬肉批次被驗出微量萊劑,其中包含了近期公布的兩批。進口這批肉品的華鋐公司表示,他們在採購前已經向國外廠商要求「零檢出」,對於這次邊境查驗結果感到意外與遺憾。目前,這些被檢出問題的豬肉都還在庫存中,業者承諾會將爭議肉品全數冰存、暫不販售,並配合政府處理。
儘管問題肉品尚未流通,地方政府的食安防線仍迅速啟動。台中市政府對此事件高度重視,市長盧秀燕指出,市府已針對這批進口豬肉啟動五大應變作為,包括追蹤肉品流向、要求業者落實產品標示等,緊盯後續處理狀況,希望能將食安風險降到最低。台中市衛生單位也證實,已在第一時間掌握並管制了這批問題肉品,確保在未釐清狀況前不會進入市場。
同時,台北市衛生局也展開了跨年假期的豬肉抽驗與標示查核專案,加強對市場攤商、餐廳、大賣場等末端銷售通路的稽查,特別是針對豬肉原產地的標示是否符合規定進行查核。這顯示地方政府正透過加強稽查與抽驗,來強化市面上的食安管理,回應民眾對進口豬肉的關切。
事件癥結點
這次澳洲豬肉被驗出微量萊劑的事件,其癥結點在於即使是標榜「零檢出」或非主要含萊劑的來源國,仍有可能因飼養過程中的微量使用或交叉污染而驗出。這不僅考驗了進口商對源頭管理的掌握能力,也突顯了邊境查驗作為國家食安第一線的重要性。同時,地方政府在後市場端的追蹤、抽驗及標示查核,則是確保最終消費者權益的關鍵。如何建立一個更為滴水不漏、且資訊透明的食安體系,讓邊境檢驗、業者自主管理、及地方政府查核能有效銜接並互補,是持續的挑戰。
個人心得
對一般消費者來說,「萊豬」議題的每次出現,無疑都會增加對食品安全的疑慮與不安。這次澳洲豬肉的檢出事件,雖然問題肉品及時被攔截,但仍提醒我們,食安管理必須仰賴政府、業者、甚至消費者的共同努力。政府應持續強化邊境檢驗與市場稽查,確保法規落實及資訊公開透明;業者則應負起更高的自主管理責任,誠實標示產品資訊。而消費者自身,除了關心政府作為與政策討論,最實際的行動就是在購物時仔細查看產品的產地標示,選擇符合自己期待與信任的來源,這是保護自己與家人的重要一步。食安是一條漫長的路,需要各方持續投入與把關。
參考閱讀
把關食安 中市府啟動五大作為緊盯萊豬流向
2批澳豬再檢出微量萊劑 業者致歉:購前已要求零檢出
賴曾嗆「犧牲人民健康乾脆別當總統」 萊豬迴力鏢影片曝
萊豬正式入台「對人體影響曝光」! 貿易商:爭議豬肉暫不販售
進口澳洲2萬KG豬肉驗出萊克多巴胺台中市府:販售前急攔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