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論文針對大型語言模型(LLMs)中的「上下文工程」(Context Engineering)技術策略進行探討,聚焦於「批次校準」(Batch Calibration)與「長期記憶結構」(Long-Term Memory)的應用。透過分析 NeurIPS、ICLR 等頂尖研討會所發表之最新研究成果,包括 USER-LLM、MemoryBank 與 RMM(Reflective Memory Management)等架構,本文建構出一套具一致性與模組化的上下文對齊與穩定化框架。本文提出一種結合任務導向校準範例與用戶嵌入向量的方式,可有效降低語境偏移,提升語言模型回應的一致性與可靠性。實驗與架構分析結果顯示,透過結構化校準與使用者歷史表徵整合,可在教育型助理應用中顯著改善模型表現與回應準確性。
關鍵詞
上下文工程、長期記憶、批次校準、使用者嵌入、提示優化、個人化回應、語言模型對齊
緒論
研究動機
大型語言模型在智慧應用領域中日益普及,尤其在個人化應用與教育型互動情境中展現出高度潛力。然而,目前模型對於語境理解的穩定性與記憶持久性的不足,往往導致其回應出現不一致或語意偏離的問題(Brown et al., 2020;Ouyang et al., 2022)。為了解決此一挑戰,需設計更有效的提示工程機制,以引導模型產生符合使用者目標與語義脈絡的回應。
討論範圍與限制
本研究聚焦於類 GPT 架構之 Transformer 模型,並探討在不修改模型參數的情況下,透過提示、記憶模組與使用者嵌入等手段,提升語境一致性與個人化能力。主要探討架構包括批次校準、使用者嵌入向量與長期記憶管理等三類。所有介入手段均限定於推論階段,不涉及模型微調。部分結論來自對話推論與實務討論,已特別標註為「討論推論」。
名詞定義與術語說明
- 上下文工程(Context Engineering):透過設計輸入順序、提示格式與檢索內容等方式,操控模型行為,使其輸出符合語境目標(討論推論)。
- 批次校準(Batch Calibration, BC):於推論階段引入代表性樣本,穩定模型輸出分布與回應偏差(Zhou et al., 2024)。
- 使用者嵌入(User Embedding):將使用者歷史行為轉為向量表徵,以整合至提示中,達成語意與語氣上的個人化對齊(Singh et al., 2024)。
- 反思型記憶管理(Reflective Memory Management, RMM):結合前瞻與回溯的記憶調整方式,用以維持對話的長期一致性與上下文可控性(Huang et al., 2023)。
文獻回顧與現有方法
NeurIPS 與 ICLR 2024 年多篇論文指出,語言模型在上下文對齊與任務適配方面的改善具高度潛力。Zhou 等人(2024)提出的批次校準,為一種純推論階段的輸入法,可穩定模型的輸出傾向。Singh 等人(2024)提出 USER-LLM 架構,透過嵌入使用者歷史,明顯提升語意一致性與回應速度。Lee 等人(2023)開發之 MemoryBank 採用類人類記憶遞減機制,有效提升資訊回憶的相關性與控制。Huang 等人(2023)提出 RMM 架構,結合「前瞻反思」與「回顧校準」策略,為模型提供動態記憶調整能力。綜合來看,這些方法證明不需重新訓練模型,即可實現模組化的個人化與語境強化機制。
問題定義
目前語言模型於多樣化輸入與長期互動中,常表現出回應不穩定與任務切換困難等問題。因此,本研究之核心問題為:在不改動模型權重的前提下,如何建構一套通用型的上下文工程框架,確保模型能穩定產出具有任務導向與使用者對齊特性的回應,特別是在如教學助理、推薦系統或顧問型應用等長期互動場景中更為重要。
討論內容
透過模擬與使用者對話推論,本研究獲得數項實務觀察。首先,若欲使 LLM 模型扮演助教角色,其回應必須展現對任務類型與提問語氣的敏感度。批次校準可透過靜態、任務導向的提示範例,協助模型校正語氣與風格,但若校準樣本過於分散,則會造成風格混亂,因此應依任務分類進行模組化管理。此外,導入使用者嵌入向量(如 USER-LLM 所示)被視為低成本且語意穩定的個人化策略。而像 MemoryBank 與 RMM 的技術,則可模擬選擇性記憶與強化回憶的認知過程,有助於實現長期對話代理的一致性與反應延續。
研究方案與主要發現
本研究建議採用三層式上下文工程流程,包括任務導向的批次校準、具有任務判斷邏輯的提示預處理機制,以及使用者嵌入整合。具體來說,校準範例應預先手動建立,並依據不同任務類型進行分類。可使用輕量分類器或規則引擎判斷任務類型,並動態選擇適合的校準範例輸入。使用者嵌入則可整合至提示中或作為記憶 token 加入,以維持語氣與語意的一致性。對於需長期記憶場景,建議引入 MemoryBank 或 RMM 作為選擇性記憶控制器,強化資訊重點與遺忘機制。此模組化設計具備彈性、可解釋性且適用於推論階段。
未來工作與待解議題
未來仍有多項值得深入探討之研究方向。首先,如何在不重新訓練模型的前提下,模擬即時記憶衰退是一項挑戰。其次,面對使用者記憶累積之衝突或錯誤資訊,如何辨識與修復亦有待研究。第三,若能整合語意熵與任務導向注意力權重,則有望進一步提升上下文過濾的精確性。上述議題皆為後續博士級研究之潛在方向。
參考文獻
- Zhou, H., et al. (2024). Batch Calibration: Rethinking Calibration for In-Context Learning and Prompt Engineering. ICLR.
- Singh, V., et al. (2024). USER‑LLM: Efficient LLM Contextualization with User Embeddings. arXiv preprint arXiv:2402.13598.
- Lee, J., et al. (2023). MemoryBank: Enhancing Large Language Models with Long‑Term Memory. arXiv preprint arXiv:2305.10250.
- Huang, K., et al. (2023). Reflective Memory Management for Long‑Term Personalized Dialogue Agents. arXiv preprint arXiv:2308.00057.
- Brown, T. et al. (2020). Language Models are Few-Shot Learners. NeurIPS.
- Ouyang, L. et al. (2022). Training language models to follow instructions with human feedback. arXiv preprint arXiv:2203.02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