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文]:
近期,台灣社會對「大罷免」行動高度關注的同時,一場隱藏在檯面下的資訊戰正悄然進行。根據台灣資訊環境研究中心(IORG)的調查報告,中共正透過官媒與附隨平台,針對台灣「大罷免」議題進行一系列話語操控,試圖影響台灣輿論與民主動能。
IORG的報告指出,中共的敘事策略並非單純的觀點表達,而是透過標準化語言、重複性包裝和跨平台複製等方式,進行資訊操弄。其核心內容集中於否定大罷免的正當性與可行性,例如宣稱「大罷免沒有法律基礎」、「大罷免是政治鬧劇」以及「多數台灣人根本不支持大罷免」等。
報告進一步分析,中共媒體主要運用五大敘事類型,包括對罷免行動的法律質疑、政治動機汙名化、社會基礎否定、群眾動員攻擊和輿論反撲渲染等。這些訊息的主要散布來源,包括中國官媒(如央視、新華網、人民日報)、社群影音平台(如抖音、小紅書),以及附隨的政治頻道。
值得關注的是,IORG比對了超過1,600筆華語文本與影音逐字稿後發現,這些敘事不僅內容雷同、語氣接近,更常以新聞報導包裝評論語言,試圖混淆閱聽眾對資訊來源與真實性的判斷。
個人心得: 這樣的資訊戰手法令人警惕。中共深諳利用資訊傳播的漏洞,透過看似客觀的報導,實則傳達特定政治立場,試圖影響台灣民眾的認知。這種手法不僅影響了對公共議題的理性討論,更可能對台灣的民主制度造成潛在的威脅。
報告也揭露,中共官媒使用三層次話語操控技術,包含選擇性引用、情緒渲染包裝與冷讀話術嵌入。其中,「選擇性引用」是其常用的手法之一,例如,會引用特定台灣名嘴的言論,刻意避開具挑戰性的批評聲音。
這些內容透過演算法推薦和影音包裝,不僅在中國內部大量循環,更藉由簡中短影音平台輸出至YouTube、TikTok等境外平台,滲透華語社群。
事件癥結點: 此次事件的核心癥結點在於,中共試圖利用資訊戰,干預台灣的民主程序,削弱台灣的政治正當性,並強化「民主混亂」的印象,以達成其統戰目標。這種手法不僅挑戰了台灣的民主價值,也對全球資訊環境構成威脅。
參考資料與本文對照:
* 鏡週刊報導:提供了中共如何透過官媒和附隨平台,針對台灣「大罷免」議題進行話語操控的細節。本文引用了IORG的調查報告,佐證了中共資訊戰的手段,例如透過重複性敘事框架和特定敘事策略,試圖影響台灣輿論。
* IORG的調查報告:此報告是本文的核心依據,提供了關於中共資訊戰的具體分析,包括其使用的敘事策略、話語操控技術以及傳播途徑。本文透過引用報告中的數據和分析,呈現了中共資訊戰的真實面貌。
總結來說,這場資訊戰不僅是輿論的爭奪,更是對台灣民主制度的挑戰。面對這樣的挑戰,台灣社會需要提高警覺,辨別真偽,共同維護民主自由的價值。
參考閱讀
名嘴反罷淪樣1/郭正亮成中共喉舌最愛 台政論名嘴被引述排行出爐
名嘴反罷淪樣2/中共話術滲透戰曝光 官媒狂洗「大罷免不正當」套路
退將栗正傑稱颱風重創南台灣「天公伯長眼」 綠委怒轟沒人性:還領台灣人納稅錢 – 鏡週刊 Mirror Media
扯!栗正傑稱颱風闖賴清德本命區是「天公伯來收你了」 軍方人士:冷血
AI人才向下扎根熱議 1111邀產官學探討跨產業合作模式 | 蕃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