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文]:
近日,隨著漢光演習的展開,以及「團結國家十講」的提出,台灣的國防議題再次成為關注焦點。然而,鏡報的鄭任汶專欄文章中,卻提出了更深層的問題:在野黨若不反共,全民防衛韌性將如緣木求魚。
文章首先指出,政府試圖透過演習擴大全民國防的根基,但同時也面臨著國軍內部長期以來,國家認同的挑戰。特別是,文章提到,2000年政黨輪替前,國軍在意識形態上與執政黨存在隔閡。過去,國軍的教育體系中,民進黨與台獨曾被視為敵人;如今,這些「敵人」卻成為掌握國防外交政策的執政黨。這使得部分國軍軍官在面對政府時,難以產生一致的認同感。
文章進一步分析,國軍的困境源於過去的歷史背景,以及長期的思想教育。這種情況下,即便政府推動全民防衛韌性,若未能解決國軍內部的國家認同問題,將難以凝聚共識。
事件癥結點:
文章的核心觀點是,全民防衛韌性的建立,不只是軍事演練或設備更新,更需要全民對於國家的共同認同。若在野黨未能明確反共,反而可能加劇內部分裂,削弱防衛韌性。
個人心得:
筆者認為,這篇文章點出了台灣當前國防建設中,一個不容忽視的環節。強化國防,不只是增加軍事預算、提升軍備,更重要的是要建立全民團結意識。若國家認同無法凝聚,再精良的武器、再頻繁的演習,都可能因為內部的裂痕而大打折扣。
參考資料與本文對照:
- 鏡報鄭任汶專欄:文章點出,國軍內部長期存在的國家認同問題,是影響全民防衛韌性的關鍵因素。
- 賴清德總統「團結國家十講」:賴總統呼籲要讓軍人優先登機,商務艙有空位就讓軍人升等。此舉可能意在提升軍人的榮譽感,但文章認為,更重要的是解決國軍內部的認同問題。
- 漢光演習與民安演習整合:政府透過演習,希望擴大全民國防的根基,但文章質疑,若在野黨未能與執政黨形成共識,則難以達到預期效果。
總而言之,這篇文章提醒我們,在關注國防議題時,除了硬體設備外,更應關注軟體建設,即國家認同的建立。
參考閱讀
看完「賴清德滿意度、大罷免」最新民調 林濁水嘆:不幸 – 政治
賴清德最新民調超慘數據曝!游盈隆揭困境
普發現金催票 藍強化危機感
政治惡鬥 引戰自焚
災民不敢爬屋頂蓋帆布賴清德冷回「自己爬啦!」 網炸鍋:死忠區還會含淚投大罷免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