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晚抬頭看星空:木星探測器、黑洞饗宴與隕石警訊,台灣觀星族不可錯過的天文話題!
宇宙總是充滿驚奇,最近天文界又有哪些令人興奮的發現呢? 讓我們一起抬頭仰望星空,關心一下這些天文新知,看看對台灣的觀星族來說,有哪些值得注意的重點!
遠征木星的太空船,在月球上測試儀器,還拍下了阿波羅登月名照的同個區域!
歐洲太空總署(ESA)的「木星冰月探測器」(JUICE),正在前往木星的漫長旅程中。在2024年8月飛越月球時,它進行了一項重要的儀器測試,這項測試不僅驗證了儀器的性能,還與人類太空探索的歷史產生了有趣的連結。
JUICE 攜帶的「冰月探索雷達」(RIME)儀器,將利用雷達波穿透木星冰衛星的表面,探測其地下的液態海洋,尋找可能存在生命的跡象。在飛越月球時,RIME 啟動並向月球表面發射無線電波,接收反射回來的訊號,藉此測量月球表面的高度。
有趣的是,RIME 測試的區域,恰好是阿波羅 8 號任務中,太空人威廉·安德斯(William Anders)拍攝經典「地球升起」(Earthrise)照片時所看到的月球表面。這張照片被譽為科學史上最重要的照片之一,它讓人們第一次從另一個星球的角度,看到了我們美麗的地球家園。
這次測試對 RIME 來說至關重要,因為太空船上的其他電子設備會產生電磁噪音,干擾 RIME 的讀數。科學家們在飛越月球期間,關閉了 JUICE 的所有儀器 8 分鐘,讓 RIME 可以在不受干擾的環境下進行觀測。根據收集到的數據,他們成功開發出一種演算法,可以消除太空船其他設備對 RIME 造成的干擾。
台灣觀星族的啟示:
- 認識木星冰衛星: JUICE 任務的主要目標是探索木星的衛星,包括加尼美德(Ganymede)、歐羅巴(Europa)和卡利斯托(Callisto)。這些衛星都被認為擁有地下海洋,是尋找外星生命的重要目標。你可以利用望遠鏡觀察木星和它的衛星,想像一下科學家們正在探索這些遙遠世界的景象。
- 重溫阿波羅計畫: 阿波羅 8 號的「地球升起」照片,是人類太空探索的里程碑。你可以透過網路搜尋這張照片,感受一下當時太空人的震撼與感動。同時,也可以了解阿波羅計畫對科學和技術發展的貢獻。
罕見黑洞吞噬恆星,天文學家揭開宇宙「失落的一環」!
天文學家利用 NASA 的哈伯太空望遠鏡和錢德拉 X 射線天文台,發現了一個罕見的「中等質量黑洞」(IMBH),它正在吞噬一顆附近的恆星。這個發現為我們了解黑洞的演化,以及星系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線索。
這個新發現的黑洞被命名為 NGC 6099 HLX-1,距離一個巨型橢圓星系的中心約 4 萬光年,而該星系距離我們 4.5 億光年,位於武仙座(Hercules)方向。
黑洞通常分為兩種:
- 恆星黑洞: 由死亡恆星形成,質量小於太陽的 100 倍。
- 超大質量黑洞: 位於星系中心,質量可達數百萬甚至數十億倍太陽質量。
而中等質量黑洞則一直難以捉摸。它們太大,無法由單顆恆星形成;但又太小,無法像超大質量黑洞一樣發出耀眼的光芒。科學家們認為,IMBH 在星系的成長過程中扮演著關鍵的角色,但要找到它們卻非常困難。
這次發現的 NGC 6099 HLX-1,在 2009 年首次被錢德拉 X 射線天文台發現,當時它是一個明亮的 X 射線源。在接下來的幾年中,它的亮度發生了劇烈的變化,在 2012 年達到峰值,比 2009 年亮了 100 倍,然後又在 2023 年逐漸變暗。這種行為表明,它可能正在經歷一個「潮汐擾亂事件」(Tidal Disruption Event,TDE),也就是黑洞撕裂恆星的過程。
當恆星被黑洞撕裂時,會形成一個高溫、發光的氣體盤,盤旋著落入黑洞。這個過程會產生強烈的 X 射線輻射,讓天文望遠鏡得以捕捉到黑洞的身影。
台灣觀星族的啟示:
- 認識黑洞: 黑洞是宇宙中最神秘的天體之一。了解黑洞的形成、種類和特性,可以幫助你更深入地理解宇宙的奧秘。
- 探索武仙座: NGC 6099 HLX-1 位於武仙座。雖然這個黑洞距離我們非常遙遠,無法直接觀測到,但你可以利用星圖軟體或應用程式,找到武仙座的位置,想像一下那裡存在著一個正在吞噬恆星的黑洞。
- 關注台灣天文研究: 本次研究的作者之一是來自台灣清華大學的學者,這代表台灣的天文研究也在國際上佔有一席之地,多多支持台灣的學術研究。
車里雅賓斯克隕石事件十周年:隕石撞擊的警示與行星防禦的進展
2013 年 2 月 15 日,俄羅斯車里雅賓斯克(Chelyabinsk)發生了一起震驚全球的隕石撞擊事件。一顆直徑約 20 公尺的隕石以高速衝入地球大氣層,並在空中爆炸,產生強烈的衝擊波,造成超過 1500 人受傷,建築物受損。
這次事件不僅引起了科學界的關注,也讓大眾意識到隕石撞擊對地球的潛在威脅。
車里雅賓斯克隕石事件發生後,科學家們對隕石的軌跡、成分和撞擊過程進行了詳細的研究。他們發現,這顆隕石來自火星和木星之間的小行星帶,曾經歷多次撞擊,最終在數百萬年前脫離母體,朝地球飛來。
這次事件也促使各國加強了對近地小行星的監測和研究。目前,天文學家已經追蹤到 95% 直徑超過 1 公里的「行星殺手」級小行星。此外,NASA 的「雙小行星改道測試」(DART)任務也成功驗證了人類具備改變小行星軌道的能力。
台灣觀星族的啟示:
- 認識隕石: 隕石是來自外太空的岩石碎片,它們是研究太陽系形成和演化的重要樣本。你可以透過網路或書籍了解不同種類的隕石,以及它們的起源和特性。
- 學習辨識流星: 流星是小型的宇宙塵埃或碎石進入地球大氣層時燃燒發光形成的現象。在晴朗的夜晚,你可以抬頭仰望星空,觀察流星劃過天際的美麗景象。特別是每年的幾個主要流星雨,例如英仙座流星雨和雙子座流星雨,都是觀賞流星的好時機。
- 關心行星防禦: 隕石撞擊雖然是罕見事件,但卻可能造成嚴重的災害。了解行星防禦的相關知識,可以幫助你更理性地面對這種潛在的威脅。
- 台灣的貢獻: 雖然台灣沒有直接參與DART任務,但台灣的天文觀測設備在全球小行星監測網絡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給台灣觀星初學者的建議:
- 從認識星座開始: 利用星圖軟體或手機應用程式,學習辨認常見的星座。
- 選擇合適的觀星地點: 盡量避開光害嚴重的市區,選擇郊外或山區等黑暗的地方。
- 準備觀星工具: 準備雙筒望遠鏡或天文望遠鏡,可以讓你更清楚地觀察星空。
- 參加觀星活動: 參加天文社團或天文館舉辦的觀星活動,可以讓你學習更多觀星技巧,並與其他天文愛好者交流。
- 保持好奇心: 宇宙是無垠的,永遠充滿著驚奇。保持一顆好奇心,不斷學習和探索,你將會發現更多天文的樂趣。
無論你是資深的天文愛好者,還是剛入門的觀星新手,希望這篇文章都能讓你對宇宙有更深的認識。今晚,就讓我們一起抬頭仰望星空,探索宇宙的奧秘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