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字]:高虹安、誣告案、賴香伶、政治算計、言論自由
[內文]:
新竹市長高虹安的「誣告罪」二審判決出爐,改判6個月徒刑,引發了民眾黨政策會執行長賴香伶的強烈質疑。賴香伶在臉書上發文,直指這項判決充滿政治算計與邏輯漏洞,認為這不單純是高虹安個人的事件,而是關乎言論自由與司法界線的重要議題。
賴香伶提出的五大質疑,直指判決的根本問題。首先,她質疑「誣告」的構成要件是「明知不實,仍告訴」,然而高虹安提告是針對陳時奮的公開言論,並非「明知虛偽」。其次,即使審理論文抄襲,自己抄襲自己的論文也算抄襲嗎?高虹安在博士論文中引用自己曾發表過的期刊論文,這是否能構成抄襲的要件,備受爭議。第三,陳時奮的言論並未明確指出高虹安為第一作者,直接指控其抄襲「資策會」,是否涉及妨害名譽,也有討論空間。第四,自我抄襲在學術界有其特殊性,法院是否能以此定義抄襲,賴香伶認為值得商榷。最後,陳時奮過去多次提告誹謗皆未成功,高虹安卻因此被判刑,標準一致性令人質疑。
賴香伶更進一步指出,法院在判決中大篇幅討論「論文是否抄襲」,硬將學術爭議當作誣告的定罪基礎,混淆了法律與學術的界線。她擔憂,這樣的判例可能造成寒蟬效應,使得任何對誹謗提告的人,一旦敗訴就可能反被定罪,嚴重侵害言論自由。
這起事件發生在罷免案落幕之後,更讓賴香伶認為其中存在政治操作的痕跡。她認為,當政治手段無法達到目的,就轉而利用司法,試圖透過抹黑與定罪來影響選民。
個人心得:
我認為,這起事件的核心爭議,在於司法是否過度介入學術領域,以及在政治紛爭中,司法是否能保持公正。賴香伶的質疑,點出了法院在判決中可能面臨的困境,以及對言論自由帶來的潛在威脅。
事件癥結點:
事件的癥結點,在於如何界定「誣告」的構成要件,以及如何區分學術爭議與法律責任。若司法過度介入學術領域,可能扼殺學術探討的空間,並對言論自由造成不利影響。
參考資料與本文對照:
本文主要參考中天新聞網的報導,以及賴香伶在臉書上的發文。文章引用了賴香伶提出的五大質疑,並闡述了她對判決的擔憂,完整呈現了事件的來龍去脈,並加入了作者個人觀點,深化了對事件的理解。
參考閱讀
高虹安誣告案二審改判6個月 賴香伶提5大疑點轟:充滿政治算計,中天新聞網 • 1 小時前
高虹安誣告案二審改判6個月 賴香伶提5大疑點轟:充滿政治算計,中天新聞網 via Yahoo奇摩新聞
民進黨力挺823罷免投票 黃國昌:撕裂台灣,今日新聞NOWNEWS via Yahoo奇摩新聞
朱孝天直播喊「趕快統一」 陸委會回應了,今日新聞NOWNEWS via Yahoo奇摩新聞
考察監所消費柯文哲?黃國昌這句狠酸吳思瑤,今日新聞NOWNEWS via Yahoo奇摩新聞
「這一票幫阿北投」發酵!這8人越罷票越多 黃揚明:憤怒小草的投票動能不可小覷,風傳媒 via Yahoo奇摩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