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字]:GPT-5、OpenAI、AI模型、負面評價、GPT-4o
[內文]:
OpenAI 在 8 月 7 日推出了備受矚目的 GPT-5,這個被寄予厚望的生成式 AI 模型,卻在上線後短短兩天內遭遇了大量的負面評價。OpenAI 執行長 Sam Altman 迅速做出反應,宣布將盡快重新開放 GPT-4o 給付費用戶使用,而免費用戶可能需要稍作等待。
GPT-5 上線後,許多用戶在 Reddit 等社群平台上表達了對其的不滿。他們認為 GPT-5 的「個性」相較於 GPT-4o 顯得冷淡,甚至有用戶將失去 GPT-4o 比喻為「一夜之間失去一個朋友」。這些批評主要針對 GPT-5 在互動上的體驗,許多使用者更懷念 GPT-4o 的溫暖與同理心。
GPT-5 在技術層面,OpenAI 宣稱其具備博士級的專業能力,並且更聰明、更快、更好用。GPT-5 也擁有更精簡的系統,可以根據用戶提示選擇最適合的版本。然而,使用者似乎更偏愛 GPT-4o 帶來的互動體驗。3C 部落客林小旭的文章中提到,GPT-5 在邏輯推理、在地化理解和多模態能力上有所提升,但使用者似乎更在意使用感受。
Sam Altman 在 X 平台的推文中表示,他們低估了 GPT-4o 受到用戶喜愛的程度,並承諾將持續關注用戶的使用情況,並考慮提供舊模型多久。這也反映出 OpenAI 在追求技術突破的同時,也意識到使用者體驗的重要性。
個人心得:
這次 GPT-5 的「翻車」事件,突顯了 AI 發展中一個重要的議題:技術的進步是否一定能帶來更好的使用者體驗?在追求 AI 智能化、專業化的同時,我們是否也忽略了情感連結的重要性?GPT-4o 讓使用者感受到的「溫度」,或許是 AI 真正要融入人類生活所不可或缺的元素。
事件癥結點:
事件的核心問題,在於 OpenAI 在追求技術進步的同時,過於側重模型的專業性,而忽略了使用者對 AI 互動體驗的情感需求。GPT-5 在功能上或許更強大,但缺乏了 GPT-4o 的「人性化」特質,導致了使用者體驗的落差。
參考資料與本文對照:
- 太報的報導提供了事件的基本資訊,包括 GPT-5 發布時間、用戶反應、以及 OpenAI 的回應,為本文提供了事件的整體框架。
- 3C 部落客林小旭的文章,強調了 GPT-5 在在地化理解和多模態能力上的提升,但同時也點出了使用者體驗的差異。這支持了本文中「技術進步不等於更好體驗」的觀點。
- OpenAI 執行長 Sam Altman 的推文,證實了 OpenAI 正在關注用戶的反應,並考慮調整策略,這也呼應了本文對事件發展的分析。
參考閱讀
臺北大學人工智慧應用與管理碩士學程 上線,台灣新生報 • 5 小時前
GPT-5上線不到2天被罵爆!OpenAI執行長急救火:將重新開放GPT-4o給付費用戶,太報 via Yahoo奇摩新聞
臺北大學人工智慧應用與管理碩士學程上線,台灣新生報 via Yahoo奇摩新聞
AWS 全新競賽平台「AWS AI League」正式上線遊戲化推廣 AI 技能學習 #人工智慧(242078) – Cool3c …,癮科技
OpenAI 全新 GPT-5 模型上線!網友:「這次又要讓誰失業啦?」,3C 部落客林小旭 via Yahoo奇摩新聞
《新聞真假掰》數位課程上線公務人員可學習拿時數,國立教育廣播電台 via Yahoo奇摩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