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字]:美中關係、貿易戰、川普、俄羅斯、戰略耐性
[內文]:
美中貿易戰的硝煙似乎暫時散去,但背後隱藏的,是一場更複雜的全球戰略棋局。美國前總統川普簽署行政命令,將美中貿易戰的休兵期再延長90天,避免了關稅戰的升級。然而,這並非單純的經濟考量,而是美國在權衡國際局勢下的戰略佈局。
事件癥結點: 這次休兵,反映了美國政府內部對中政策的微妙變化。財政部長貝森特主張「穩控去風險」,即降低對中國供應鏈的依賴,但保留必要的經貿互動。他的務實態度在官僚政治中暫時佔了上風。但這並不意味著美國對中國的態度軟化。
美國真正的關注點,其實在於俄羅斯。自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以來,美國視俄羅斯為最直接的地緣政治威脅。然而,俄羅斯的戰爭持續,卻仰賴中國在能源、金融和技術等方面的支持。美國意識到,如果中俄關係進一步緊密,將削弱西方制裁的效果。因此,美國採取「誘控中國、孤立俄羅斯」的策略。
川普將關稅視為戰略工具,而非單純的經濟調節工具。他對中國採取「先打再談」策略,藉由施加高壓,再釋出降溫訊號,以換取談判空間。而這背後的邏輯,是現實主義的排序:先處理最迫切的威脅(俄羅斯),再判斷可被誘導分化者(中國),以及可以暫時妥協的對象(盟友)。
個人心得: 作為一個旁觀者,我認為這場美中貿易戰,更像是大國博弈中的一環。美國的目標並非完全孤立中國,而是藉由控制中俄關係,來削弱俄羅斯的戰爭能力。
參考資料與本文對照:
- 《鏡報》投書:與川普談判必須保持戰略耐性。 本文核心觀點來自這篇投書,探討了美中貿易戰休兵背後的戰略意涵。
- 《路透》等多家媒體披露。 本文提及財政部長貝森特是延長休兵的幕後推手,是根據多家媒體報導。
- 英國《金融時報》。 文中提到川普政府考慮放寬部分先進AI晶片出口限制,消息來源為《金融時報》。
這篇文章從貿易戰的表象,深入剖析了美國的戰略考量,以及川普政府內部的權力博弈,並提醒台灣應保持戰略耐性,密切關注大國情勢的發展。
參考閱讀
投書:與川普談判必須保持戰略耐性,鏡報 • 2 小時前
投書:與川普談判必須保持戰略耐性,鏡報 via Yahoo奇摩新聞
俄美阿拉斯加會晤內幕曝光 普丁要求烏克蘭讓兩州換前線停火,CTWANT via Yahoo奇摩新聞
海納百川》美對中談判戰略誘控中國牽制俄羅斯(台傑客) – 海納百川,中時電子報
川普曝「習近平保證在我任內不侵台」學者:空口承諾不具任何價值,自由時報電子報
關稅談判涉及台灣增軍費? 綠黨團籲:善用第一島鏈戰略樞紐地位,ETtoday東森新聞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