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字]:公共媒體、數位平台、政治干預、資金困境、台灣
[內文]:
近年來,全球公共媒體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數位平台的崛起、政治干預以及資金短缺,正逐漸侵蝕其在民主社會中的地位。英國通訊總署(Ofcom)的報告指出,公共媒體在數位壟斷、政治干預和資源枯竭的三重壓力下,正經歷制度性的傳承危機。
數位平台的壟斷,使得公共媒體製作的優質內容難以被「發現」和「觸及」,年輕世代的收視習慣已全面轉向演算法驅動的影視音串流平台。這使得公共媒體的「可見性」下降,如同遭遇制度性「斷訊」,文化與民主價值也隨之流失。為了應對此挑戰,Ofcom 呼籲政府推動立法,保障公共媒體在大型平台上的最低可見性,例如在搜尋結果中優先排序新聞報導。
除了數位平台的挑戰,資金困境也是公共媒體面臨的難題。長期依賴預算審查的模式,使得公共媒體容易成為政治籌碼,限制其長期規劃和數位轉型的能力。Ofcom 建議建立獨立穩定的公共媒體基金,透過多元財源結構,如數位平台回饋金,讓公共媒體擺脫預算束縛。
美國公共媒體的案例,更凸顯了政治干預的嚴重性。美國公共廣播公司(CPB)因政府刪減預算而關閉,這不僅是資訊權的縮減,更象徵民主制度的自毀。歐洲學者也指出,民粹主義者常以「反菁英、反建制」的話語框架攻擊公共媒體,試圖將其全面政黨化。
台灣的公共媒體也面臨類似的挑戰。雖然擁有公視、客家電視與華視等公共媒體,但預算保障不足,且缺乏明確的平台監理法制。此外,公視基金會董事會換屆延宕,更可能使公共媒體的公信力與獨立性受到質疑。
面對公共媒體的困境,政府需要在運作經費、法制設計、平台責任與治理機制等層面同步革新,才能為台灣建立一個可長可久的公共媒體體系。公共媒體不僅是內容的生產者,更是民主社會賴以維繫知情權與文化傳承的制度性基礎設施。
個人心得:
公共媒體的衰落,不僅是媒體產業的問題,更是民主社會的警鐘。在資訊爆炸的時代,如何確保公民獲取真實、多元的資訊,是我們共同的責任。
事件癥結點:
事件的癥結點在於,如何平衡數位平台的商業利益與公共利益,以及如何確保公共媒體的獨立性與穩定性。
參考資料與本文對照:
- Ofcom 報告: 本文引用 Ofcom 報告,說明公共媒體在數位平台、政治干預和資金困境下的挑戰,以及提出的解決方案,例如平台責任立法和建立獨立基金。
- 美國 CPB 關閉: 本文引用 CNN 報導,說明美國公共媒體因政治干預而崩塌的案例,以此警示台灣應避免重蹈覆轍。
- 台灣公共媒體現況: 本文提及台灣公視董事會改選延宕的現況,強調台灣也面臨著公共媒體治理的問題。
參考閱讀
羅世宏專欄:民主訊號中斷中──全球公共媒體危機的現在進行式,鏡報 • 1 小時前
羅世宏專欄:民主訊號中斷中──全球公共媒體危機的現在進行式,鏡報 via Yahoo奇摩新聞
追加預算納入地方補助 傅表支持,中華日報 via Yahoo奇摩新聞
郭雨新特展!游錫堃發文紀念:他是60年代台灣民主關鍵人物 | 政治 | Newtalk新聞,新頭殼
地方政府財政缺口有救了? 傅崐萁支持行政院提追加預算案,民視 via Yahoo奇摩新聞
823核三延役不同意!國際組織與多國學者呼籲淘汰核電:聲援非核台灣,新頭殼 via Yahoo奇摩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