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字]:骨質疏鬆、高齡化、骨折、骨密度、預防
[內文]:
隨著台灣邁向超高齡社會,骨質疏鬆症已成為不容忽視的健康議題。根據國健署資料,60歲以上民眾每6人就有1人罹患骨質疏鬆症,且女性比例高達8成。這類「沉默的健康殺手」初期往往無明顯症狀,一旦發生骨折,不僅影響生活品質,更可能導致死亡。
近期,一位65歲糖尿病患者因身高變矮、背部痠痛就醫,檢查後發現胸腰椎壓迫性骨折,確診骨質疏鬆。醫師指出,骨質疏鬆症可能導致脊椎、髖部或腕部骨折,其中髖部骨折一年內死亡風險高達3成。這顯示,骨質疏鬆症的嚴重性,以及早期診斷與治療的重要性。
事件癥結點:
骨質疏鬆症的關鍵在於骨密度下降與骨骼微結構破壞,導致骨骼脆弱易骨折。
此外,骨鬆的潛藏性與高齡化的社會結構息息相關,更凸顯早期篩檢、及時治療的重要性。
那麼,哪些人是骨質疏鬆症的高風險族群呢?根據防治指引,65歲以上女性、70歲以上男性、65歲以下且具危險因子的停經女性,以及有低創傷性骨折病史者,都應特別留意。醫師建議,可透過骨密度檢查進行評估,並搭配骨折風險評估工具,以制定更完善的治療方案。
除了高齡長者,年輕族群也應及早關注骨骼健康。30歲後,骨質便開始流失,透過均衡飲食、規律運動等方式,可減緩骨質流失速度。鈣質與維生素D的攝取至關重要,可多攝取乳製品、豆類、深綠色蔬菜等食物,並適度日曬。規律的負重運動,如健走、慢跑、深蹲等,也有助於增加骨密度。
個人心得:
骨質疏鬆症是個隱形殺手,早期預防與治療至關重要。我們應定期檢查骨密度,並保持健康的生活習慣,為自己的晚年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礎。
對於已確診骨質疏鬆症的患者,醫師通常會開立藥物治療,包含抗骨質再吸收劑、促骨質生成劑等。然而,許多患者容易中斷治療,導致骨密度下降,增加骨折風險。因此,持續且規律的治療,才是對抗骨質疏鬆症的關鍵。
參考資料與本文對照:
本文主要參考了幸福熟齡、三立新聞網等媒體的報導,以及國健署的相關資料。報導中提及的65歲患者案例、骨質疏鬆症盛行率、高風險族群等資訊,均引用自可靠的新聞來源。此外,報導也強調了預防的重要性,並提供了具體的生活建議,與健康促進的觀點相符。
參考閱讀
連推估國小學生數都失準,中時新聞網 • 2 小時前
30歲開始骨質流失!65歲叔「變矮」揪出骨質疏鬆…沒症狀卻可能致命:「這部位」骨折一年內3成死,幸福熟齡 via Yahoo奇摩新聞
美財長貝森特對「普發現金」的提議潑冷水 大增關稅將優先償還國債,信傳媒 via Yahoo奇摩新聞
他背痛、身高縮水3公分!醫揪「1問題」找上門:死亡率3成,三立新聞網 setn.com via Yahoo奇摩新聞
核三延役代價高風險大!台大教授鄭秀玲籲投「不同意」:別被自私政客矇騙,太報 via Yahoo奇摩新聞
撣封塵:中國三個「世界第一」背後的驚人真相 | 中國勞動總量 | 勞動參與率 | 工資世界倒數第一 | 大紀元,台灣大紀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