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字]:凱達格蘭文化館、原住民文化、愛、特展、數位學習
「愛像什麼」:從文化視角探索愛的多元樣貌
近日,凱達格蘭文化館推出全新特展《愛像什麼》(Of Love: Its Shape, Its Sound),引領觀眾透過臺灣原住民族人的生活智慧與文化記憶,重新認識情感的流動與形狀。本次特展不僅是一場視覺饗宴,更是一次深入文化內涵的探索,引發我們對「愛」的多元面向的思考。
此次特展涵蓋神話、歌謠、器物、行動與當代創作等多重元素,試圖從多角度詮釋「愛」的意涵。開幕式上,由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原住民族青年組成的跨領域文化行動團隊「Minang 走到地極」帶來精彩的開場表演,透過傳統古調、弓琴、古箏、口簧琴與舞蹈的結合,展現了愛在不同文化與藝術形式中的持續流動。臺北市政府原住民族事務委員會主任委員Bakan Pawan巴干‧巴萬表示,希望透過展覽,讓社會大眾更加認識原住民族文化,並體會到凝聚族人的,是那份無形卻深厚的情誼。
東華大學原住民民族學院榮譽教授pasuya poiconx 浦忠成幽默地指出,在當代社會面臨結婚率下降與少子化的挑戰下,或許展覽中介紹的原住民族情感表達方式,能為現代人的愛情觀提供新的啟發。順益台灣原住民博物館副館長林威城分享,他在展場中看見阿美族的「獻工」Mitapi’、排灣族的「送情柴」Papuljiva等傳統文化,以及許多打破性別框架的女性觀點,都讓他耳目一新。
撒奇萊雅族藝術家Daong Cinceng 拉蓊・進成的詩作靈感源於祭典前母親為女兒穿上族服的過程,長輩的叮嚀與關懷,正是社群成員彼此關懷的具體展現。排灣族藝術家Sutipau Tjaruzaljum 陳亮則以女性身份演奏傳統上由男性演奏的雙管口鼻笛,並展出她以蕾絲與閃亮裝飾製作的「少女笛」。布農族創作者Vava Isingkaunan 簡志霖則以弓琴為載體,傳達山林子民內斂的情感,並將其轉化為紀錄影片與影像創作。
個人心得:
本次特展不僅讓我們看見了原住民文化中對「愛」的多元詮釋,更讓我們反思在快速變遷的現代社會中,我們如何表達愛,以及愛的形式是否受到了過多的限制。
事件癥結點:
在強調個人主義的當代社會,我們是否忽略了愛的多樣性與包容性?本次特展提醒我們,愛不僅僅存在於戀人之間,也存在於家人、朋友、部落群體,以及與自然的連結之中。
參考資料與本文對照:
本文主要參考了《民眾日報》的報導,引用了開幕式的相關資訊,例如開幕表演、致詞內容,以及參展藝術家的創作分享。這些資訊幫助我們了解展覽的內容與特色,並從不同角度探討「愛」的多元面向。例如,透過引用藝術家的創作,我們看見了愛在不同族群文化中的具體表現。
參考閱讀
長輩數位力大爆發 資策會攜手北市圖「2025樂齡盃」超過200件作品參賽,匯流新聞網 • 7 小時前
長輩數位力大爆發 資策會攜手北市圖「2025樂齡盃」超過200件作品參賽 | 蕃新聞,yam蕃薯藤新聞
愛在原住民文化中如何呈現?凱達格蘭文化館全新特展帶你探索愛的模樣,民眾日報 via Yahoo奇摩新聞
眼睛「流目油」是因為年紀大老化了嗎?其實乾眼症也可能讓你眼淚流不停!|健康-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KingNet 國家網路醫藥
媽媽餵風波狂燒!二寶爸說話了 5歲兒「母乳轉配方奶」現況曝光,三立新聞網 setn.com via Yahoo奇摩新聞
連小孩名字都取好!春風曾追張景嵐,今日新聞NOWNEWS via Yahoo奇摩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