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字]:九三軍人節、賴清德、終戰、閱兵、法西斯
[內文]:
今年的九三軍人節,恰逢二戰終戰80週年,總統賴清德在臉書發文,向國軍致敬,並強調「台灣不拿槍桿子紀念和平」。這番言論,不僅呼應了軍人節的意義,更隱含著對中國九三閱兵的微妙回應。
賴清德在文中提到,台灣人民熱愛和平,紀念和平的方式是緬懷先烈、記取歷史教訓,並堅守自由民主的信念。他特別指出,台灣的軍備是用來保家衛國,而非侵略擴張。此番言論,與中國藉由閱兵展現軍事實力的做法形成對比。賴清德也藉由緬懷二戰終戰,闡述「團結必勝、侵略必敗」的歷史教訓。
他進一步表示,當年與中國同為軸心國的國家,如今都已成為民主國家,保障自由民主、奉行市場經濟、重視人權與法治。賴清德以此期許,當初飽受侵略之苦的國家,可以一起守護和平、追求自由民主。
賴清德也在文中提及「法西斯」的定義,包括極端民族主義、追求大國復興、高強度言論管控、強人領袖崇拜等。他強調,全世界追求和平的人們,都不希望這種形式的政體再次發生,如果當初受到侵略的國家,走向相同的老路,只會讓人感到惋惜。
民進黨的立場,與賴清德的「終戰」有所不同,民進黨選擇用「抗戰」來描述。知情幕僚解釋,這是因為賴清德出席九三軍人節,紀念日本簽下降書的那一天,所以用詞為「終戰」;但中共扭曲對日作戰的過程,因此民進黨用詞為「抗戰」。
個人心得:
賴清德的發言,展現了台灣對和平的堅持,以及對民主自由的堅定信念。在中國藉由閱兵展現軍事實力的同時,台灣選擇以紀念歷史、緬懷先烈的方式,來表達對和平的渴望,這是一種更具智慧與深度的回應。
事件癥結點:
事件的癥結點,在於如何紀念歷史、追求和平。中國藉由閱兵展現軍事實力,試圖塑造其在二戰中的地位,並以此宣示其軍事力量。而台灣則選擇以紀念終戰、緬懷先烈的方式,強調和平的重要性,並以此堅守自由民主的價值。
參考資料與本文對照:
本文主要引用了EBC東森新聞、信傳媒等媒體的報導,其中EBC東森新聞提供了賴清德臉書發文的內容,以及他在忠烈祠致祭的照片。信傳媒則深入分析了賴清德與民進黨在用詞上的差異,並提供了幕僚的解讀。本文整理了這些資料,並加入了作者個人的觀點,闡述了台灣在紀念二戰終戰80週年、以及面對中國閱兵時的立場與選擇。
參考閱讀
軍人節主持忠烈祠秋祭 賴清德喊話:台灣不拿槍桿子 而是緬懷先烈記取教訓,信傳媒 • 16 分鐘前
賴清德重話暗批「中國九三閱兵」:台灣不拿槍桿子紀念和平,EBC東森新聞 via Yahoo奇摩新聞
軍人節主持忠烈祠秋祭 賴清德喊話:台灣不拿槍桿子 而是緬懷先烈記取教訓,信傳媒 via Yahoo奇摩新聞
北市秋祭大典適逢抗戰勝利80週年 蔣萬安:珍惜得來不易的自由民主 | 蕃新聞,yam蕃薯藤新聞
感念先烈精神 黃偉哲主持114年秋祭典禮,今日新聞NOWNEWS via Yahoo奇摩新聞
緬懷國軍先烈犧牲奉獻 朱立倫率黨務幹部赴忠烈祠致敬,中天新聞網 via Yahoo奇摩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