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字]:烏克蘭、俄羅斯、美國、川普、制裁
[內文]:
在歐洲戰火持續延燒的背景下,美國政壇再度掀起波瀾。據自由時報報導,共和黨內重量級人物正積極推動對俄羅斯的制裁,試圖藉由將制裁法案與政府撥款法案掛鉤,以智取黨內孤立主義者,同時爭取民主黨的支持。這場政治角力,不僅牽動著美國的對俄政策,更深遠地影響著烏克蘭的命運以及國際局勢的發展。
這項制裁法案的推動,與前總統川普的立場息息相關。川普在擔任總統期間,曾多次表達對俄羅斯的友善態度,並試圖改善美俄關係。然而,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後,國際社會對俄羅斯的支持度明顯下降。川普也在近日致函北約成員國,要求他們停止向俄羅斯購買石油,並對中國徵收高額關稅,以削弱中國對俄羅斯的經濟支持。他甚至表示,只要滿足這些條件,美國就準備對俄羅斯實施「重大制裁」,以結束烏克蘭戰爭。
然而,川普的立場在共和黨內並非沒有異音。黨內一些孤立主義者,出於對干預國際事務的謹慎態度,對制裁俄羅斯持保留態度。為了突破黨內阻力,共和黨議員葛蘭姆等人,計劃將制裁法案與政府撥款法案掛鉤。由於政府撥款法案是確保政府運作的關鍵,這種做法將迫使黨內議員在支持政府運作與反對制裁之間做出選擇,從而增加法案通過的可能性。
這項策略也意在爭取民主黨的支持。民主黨在對俄羅斯問題上,向來持強硬立場,他們希望通過制裁,進一步孤立俄羅斯,並加大對烏克蘭的支援力度。共和黨此舉,希望能藉由制裁法案,獲得民主黨對俄強硬派的支持,凝聚跨黨派共識,共同應對俄羅斯的挑戰。
然而,這項策略能否奏效,仍充滿變數。即使制裁法案順利通過,也未必能完全滿足民主黨的要求。此外,川普是否會真正支持制裁,也存在不確定性。觀察家指出,川普政府在執行現有制裁措施方面,做得並不足夠,這也增加了制裁法案能否有效實施的疑慮。
個人心得:
作為一個普通觀察者,我認為這場政治角力,反映出美國對俄政策的複雜性。一方面,美國需要展現對烏克蘭的支持,維護國際秩序。另一方面,國內政治的考量,也使得美國的對俄政策,面臨著多重挑戰。
事件癥結點:
事件的癥結點,在於如何平衡美國的國內政治、國際形象以及對俄政策的有效性。如何既能對俄羅斯施加壓力,又能避免國內政治分裂,並確保政策的有效執行,是美國政府面臨的重大考驗。
參考資料與本文對照:
本文主要參考自由時報的報導,並結合了對美國政治的觀察和分析。
* 自由時報報導: 提供了事件的最新進展,包括共和黨議員的策略、川普的立場等。
* 本文分析: 則試圖深入剖析事件背後的政治邏輯,並結合對美國國內政治的理解,提出對事件的觀點和看法。
參考閱讀
共和黨大老推對俄制裁法案 奇招爭取對手支持,自由時報 • 30 分鐘前
【專欄】尾大不掉的烏克蘭,銳傳媒 via Yahoo奇摩新聞
【專欄】普丁壓倒性勝利卻是權力崩落的開始,銳傳媒 via Yahoo奇摩新聞
名家》韋安/川普2度聯俄制中僅30%成果可期,今日新聞NOWnews via Yahoo奇摩新聞
【專欄】川普開啟美國戰略大逆轉,銳傳媒 via Yahoo奇摩新聞
【巴枯寧專欄】為什麼韓國應該擁核,銳傳媒 via Yahoo奇摩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