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想像一下,如果有一天,我們能證明地球不是宇宙中唯一的生命搖籃,那將會是多麼震撼的發現!長期以來,火星一直是科學家們尋找外星生命的首選目標。最近,德州農工大學的地質學家 Michael Tice 博士與一個國際科學團隊合作,分析了 NASA「毅力號」探測器在火星 Jezero Crater (傑澤羅隕石坑) 中採集的岩石樣本。他們在一個名為 “Bright Angel”(明亮天使)的地層中,發現了可能暗示古代火星微生物存在的化學特徵。這個名字的靈感來自大峽谷國家公園,因為那裡的岩石也呈現相似的淺色。
(火星上的「明亮天使」地層): 火星上的「明亮天使」地層,就像地球上的古老地質遺跡,訴說著過去的故事。這次發現的地點位於 Neretva Vallis (涅列特瓦谷) 河道,富含細顆粒泥岩,其中包含氧化鐵(鐵鏽)、磷、硫,以及最重要的——有機碳。
雖然過去也曾在火星上發現有機碳,但這次發現的不同之處在於,這些物質的組合方式,可能為早期的微生物提供了豐富的能量來源。Tice 博士指出,當探測器進入 “Bright Angel” 地區時,研究團隊立刻注意到這些岩石與之前所見的不同,它們顯示出生物可以利用來產生能量的化學循環證據。更深入的觀察甚至發現了一些可以用早期火星生命來解釋,但很難用純粹的地質過程解釋的現象。想像一下,在火星的古老湖泊底部,或許曾經存在著一個微生物的世界,它們以這些化學物質為生,創造了一個獨特的生態系統。
(地球化學與火星生命的交織): 「生物做的事情,只要給予足夠的時間和適當的環境,通常也會在自然界中發生。」Tice 博士說道。然而,要完全排除非生物的可能性,還需要更多的實驗和地球實驗室的深入研究。
“Living things do chemistry that generally occurs in nature anyway given enough time and the right circumstances.” – Michael Tice
這個發現引發了一個令人興奮的問題:火星上是否也存在類似的生命形式?重要的是,這些岩石的化學特徵,可能是由非生物過程產生的,但如果是由生物產生的,那將意味著火星上曾經存在過生命,而且它們可能利用了與地球生命相似的化學反應。
(「小丘疹」與「豹紋」:微生物活動的線索?): 在這些岩石中,最引人注目的特徵是微小的結核和「反應前緣」,探測器團隊將它們暱稱為「罌粟籽」和「豹紋」。這些結構富含磷酸亞鐵(可能是藍鐵礦)和硫化鐵(可能是硫鐵礦),這些礦物質通常在低溫、富水的環境中形成,並且經常與微生物代謝作用有關。
Tice 博士解釋說,不僅僅是這些礦物質本身,更重要的是它們在結構中的排列方式,暗示它們是通過鐵和硫的氧化還原循環形成的。在地球上,類似的結構有時會在沉積物中形成,微生物會在這裡消耗有機物並「呼吸」鐵鏽和硫酸鹽。它們在火星上的存在,引發了一個關鍵問題:類似的過程是否也曾在火星上發生過?
最強烈的訊號來自一個名為 “Apollo Temple” 的地點,那裡藍鐵礦和硫鐵礦的含量最豐富。Tice 博士認為,有機物與氧化還原敏感礦物質的共存非常引人注目,這表明有機分子可能在驅動這些礦物質形成的化學反應中發揮了作用。當然,「有機」並不一定意味著由生物形成,它只是意味著擁有大量的碳-碳鍵。這些鍵的形成可能來自非生物過程,也可能來自生物。如果是生物產生的,它必須經過化學反應、輻射或熱的降解,才能產生我們現在觀察到的 G-band。
(下一步:帶回地球分析): 「毅力號」已經從 “Bright Angel” 地層收集了一個岩芯樣本,命名為 “Sapphire Canyon”(藍寶石峽谷),並將其儲存在一個密封管中。這個樣本是被優先考慮送回地球分析的對象之一。
Tice 博士強調,將這個樣本帶回地球,我們就能夠使用比任何送到火星上的儀器都更靈敏的儀器進行分析。我們可以研究有機物的同位素組成、精細的礦物學,甚至可以尋找微化石(如果它們存在的話)。此外,我們還可以進行更多的測試,以確定這些岩石經歷過的最高溫度,以及高溫地球化學過程是否仍然是解釋潛在生命跡象的最佳方式。
這個發現雖然令人興奮,但也提醒我們,科學研究需要嚴謹和耐心。在未來的日子裡,科學家們將繼續努力,解開火星的奧秘,尋找更多關於生命起源和演化的線索。如果你對這項研究感興趣,可以在網路上搜尋 “ScienceDaily” 以及 “Texas A&M University” 就能找到相關的報導與論文。
Ref:
Texas A&M University. (2025, September 21). Could these strange rocks be the
first true evidence of life on Mars?. ScienceDaily. Retrieved September 21, 2025
from www.sciencedaily.com/releases/2025/09/250921090841.htm
Story Source:
Materials provided by Texas A&M University. Original written by Lesley Henton. Note: Content may be edited for style and leng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