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是否曾想過,有一天手機的鏡頭可以像髮絲一樣細小,卻擁有超越傳統鏡頭的強大功能? 這不再是科幻小說的情節,而是科學家們正在努力實現的目標。 澳洲國立大學和德國耶拿大學的研究團隊,近日在微型鏡片(Metalens)技術上取得重大突破,有望為手機、無人機等便攜式裝置帶來革命性的光學技術。 讓我們一起來看看,這些微小的鏡片究竟有什麼神奇之處!
想像一下,一片比頭髮還薄的鏡片,卻能像傳統鏡頭一樣聚焦光線,甚至做得更好! 這就是微型鏡片,一種利用「超材料」製成的微結構,透過精巧設計的奈米結構來控制光線的行進方向。 傳統鏡頭需要透過玻璃的折射來聚焦光線,因此體積較大、重量較重。 而微型鏡片則利用超材料表面的微小結構,直接改變光線的相位,達到聚焦的效果,因此可以做得非常輕薄短小。
微型鏡片的出現,打破了傳統光學的限制,為我們帶來了無限的可能性。 除了更輕薄的相機模組,微型鏡片還能應用於虛擬實境、擴增實境、顯微鏡等領域,甚至可以用於太空探測。 想要更深入了解超材料的原理,可以在網路上搜尋相關資料,例如在維基百科上搜尋 “Metamaterial” 就能找到豐富的資訊。
最初,科學家們嘗試使用單層超材料來聚焦多種顏色的光線(也就是不同波長的光),但遇到了物理上的限制。 就像試圖用一片薄薄的紙來支撐一座橋樑,單層超材料在處理多波長光線時,難以同時滿足大直徑和高數值孔徑(影響成像清晰度的指標)的要求。
為了克服這個難題,研究團隊轉向多層超材料的設計。 他們像堆積木一樣,將多層超材料堆疊在一起,每一層負責處理特定波長的光線。 這種設計思路就像是為橋樑增加了支柱,大大提高了鏡片的性能。 最終,他們成功開發出能夠同時聚焦多種顏色的光線的微型鏡片,為實現更清晰、更真實的彩色成像奠定了基礎。
那麼,科學家們是如何設計這些複雜的奈米結構的呢? 他們使用了一種稱為「形狀優化演算法」的工具。 這種演算法就像一位技藝精湛的工匠,能夠在無數種可能的形狀中,找到最適合的結構。
研究團隊將他們的需求告訴演算法,例如需要聚焦特定波長的光線、需要對偏振不敏感等等。 演算法會根據這些需求,不斷調整奈米結構的形狀,直到找到最佳的設計方案。 令人驚訝的是,經過演算法的優化,最終得到的奈米結構呈現出各種奇特的形狀,例如圓角正方形、四葉草和螺旋槳等。 這些奇特的形狀,正是實現高性能微型鏡片的關鍵。 此外,這種演算法還能提高製造過程中的容錯率,讓微型鏡片的生產更加容易。
微型鏡片的成功研發,為我們描繪了一個充滿希望的未來。 在不久的將來,我們或許能看到搭載超薄相機的手機、重量更輕的無人機,以及解析度更高的顯微鏡。
「金屬透鏡的設計對於無人機或地球觀測衛星來說是理想的,因為我們試圖讓它們盡可能小和輕。」– Joshua Jordaan
除了消費電子產品,微型鏡片還能應用於國防、醫療、科研等領域。 例如,可以用於開發更先進的夜視鏡、更精密的醫療影像設備,以及更強大的太空望遠鏡。 這些微小的鏡片,正在開啟一個全新的光學時代。 如果你想了解更多關於微型鏡片的研究進展,可以在學術資料庫中搜尋相關論文,例如在 IEEE Xplore 上搜尋 “Metalens” 就能找到最新的研究成果。
Ref:
ARC Centre of Excellence for Transformative Meta-Optical Systems. (2025,
September 22). Tiny new lenses, smaller than a hair, could transform phone and
drone cameras. ScienceDaily. Retrieved September 22, 2025 from
www.sciencedaily.com/releases/2025/09/250921090853.htm
Story Source:
Materials provided by ARC Centre of Excellence for Transformative Meta-Optical Systems. Note: Content may be edited for style and leng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