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是否也常常覺得壓力很大?除了課業、考試,生活中的大小事都可能讓你喘不過氣。但你知道嗎?有時候,壓力並非完全來自外在,而是身體發出的警訊,提醒你該補充水分了!利物浦約翰摩爾大學(Liverpool John Moores University, LJMU)的一項研究發現,長期飲水不足的人,面對壓力時,體內壓力荷爾蒙「皮質醇」的反應會更加激烈。
這可不是小事一樁!皮質醇長期處於高水平,會增加罹患心臟病、糖尿病,甚至是憂鬱症的風險。下次感到壓力來襲時,不妨先檢查一下水壺,看看是否該補充水分了。別小看這簡單的動作,它可能對你的身心健康帶來意想不到的益處。
皮質醇,又被稱為「壓力荷爾蒙」,是我們身體應對壓力的重要機制。當我們面臨挑戰或威脅時,身體會釋放皮質醇,幫助我們提高警覺性、增加能量,以便應付眼前的狀況。然而,長期處於高壓狀態,皮質醇持續分泌,就會對身體造成負擔。
想像一下,你的身體就像一部機器,皮質醇就像是讓機器高速運轉的燃料。偶爾高速運轉可以幫助你完成任務,但如果長時間超負荷運作,機器很快就會磨損、故障。長期高水平的皮質醇會干擾血糖控制、影響免疫系統,甚至損害心血管健康。這也是為什麼研究發現,壓力大的人更容易出現心臟病、糖尿病等問題。因此,維持適當的皮質醇水平,是保持身心健康的重要一環。
為了驗證水分攝取與壓力反應之間的關聯性,LJMU的研究團隊進行了一項嚴謹的實驗。他們將一群健康的年輕人分成兩組:一組是每天飲水低於1.5公升的「低飲水組」,另一組則是符合每日建議飲水量(女性2公升、男性2.5公升)的「高飲水組」。研究人員追蹤他們一週的飲水習慣,並監測血液和尿液中的水分含量。
接著,兩組人馬接受了一項名為「特里爾社會壓力測試」(Trier Social Stress Test)的壓力測試,模擬真實生活中的壓力情境,像是面試或心算。結果發現,兩組人在壓力測試期間的焦慮程度和心跳速率都差不多,但「低飲水組」的唾液皮質醇濃度卻明顯升高。這個結果清楚表明,長期飲水不足會加劇身體對壓力的反應。
為什麼缺水會讓人更容易感到壓力呢?這一切都與我們身體的水分調節系統有關。當身體偵測到水分不足時,無論是因為飲水不夠,還是流失過多水分,都會釋放一種名為「血管加壓素」(Vasopressin)的荷爾蒙。血管加壓素的主要作用是促進腎臟重新吸收水分,以維持血液容積和電解質平衡。
這個「節水」機制雖然有助於維持生理機能,但卻也帶來一些副作用。首先,持續釋放血管加壓素會增加腎臟的負擔,讓腎臟必須更努力地濃縮尿液、調節電解質。更重要的是,血管加壓素也會作用於大腦中的壓力反應中心「下視丘」(Hypothalamus),進而影響皮質醇的釋放。換句話說,血管加壓素在幫助身體維持水分平衡的同時,也可能讓你更容易感到壓力。
既然知道缺水會增加壓力,我們該如何聰明補水呢?首先,要養成規律飲水的習慣,不要等到口渴才喝水。隨身攜帶水壺,提醒自己隨時補充水分。一般來說,成年女性每天需要攝取2公升的水分,男性則需要2.5公升。當然,這個數字會因為個人活動量、氣候等因素而有所調整。
除了喝水之外,也可以從食物中攝取水分,像是水果、蔬菜、湯品等。此外,觀察尿液顏色也是一個簡單的判斷指標。如果尿液呈現淺黃色,表示你的水分攝取充足;如果尿液顏色較深,則表示你需要多喝水了。下次感到壓力來襲時,不妨先喝杯水,給自己一個喘息的空間。你會發現,適當的補充水分,也能讓你的心情更加平靜。
除了養成規律飲水的習慣外,還有一些生活小撇步可以幫助你增加水分攝取:
- 設定提醒: 在手機或電腦上設定飲水提醒,提醒自己定時補充水分。
- 善用App: 市面上有許多飲水App,可以追蹤你的飲水狀況,並提供個性化的建議。(在App Store或Google Play商店搜尋「飲水提醒」等關鍵字)
- 創意調味: 如果覺得白開水太無聊,可以加入檸檬片、薄荷葉、小黃瓜等,增添風味。
- 運動後補水: 運動後身體會流失大量水分,記得及時補充,可以選擇運動飲料或電解質飲品。
- 注意環境: 在炎熱的環境中或進行高強度活動時,更需要注意水分補充,避免脫水。
「保持水分充足可以幫助你的身體更有效地管理壓力。」
- Daniel Kashi 博士,利物浦約翰摩爾大學生理學家
下次感到壓力大時,別忘了給自己一杯水,讓身體和心靈都獲得滋潤。
Ref:
Liverpool John Moores University. (2025, September 23). How dehydration secretly
fuels anxiety and health problems. ScienceDaily. Retrieved September 23, 2025
from www.sciencedaily.com/releases/2025/09/250923021148.htm
Story Source:
Materials provided by Liverpool John Moores University. Note: Content may be edited for style and leng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