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隨著全球暖化日益嚴重,北極永凍土層加速融化,導致封存在其中的礦物質暴露於地表,進而引發一系列的化學反應。這不僅改變了河流的顏色,更對整個生態系統造成深遠的影響。這如同一個無聲的警鐘,提醒著我們氣候變遷的腳步已近在眉睫。
「冰並非被動的冷凍塊,」于默奧大學教授 Jean-François Boily 說,「凍結會在冰晶之間產生微小的液態水囊。這些水囊就像化學反應器,化合物在其中濃縮並變得極酸。」
過去我們總認為,冰天雪地的環境會減緩化學反應的速度。然而,瑞典于默奧大學(Umeå University)的一項最新研究顛覆了這個傳統觀念。研究發現,在攝氏零下十度的冰中,溶解鐵礦物的效率竟然比攝氏四度的液態水更高!這是因為冰在凍結的過程中,會形成微小的液態水囊,這些水囊就像是天然的化學反應器,讓化合物高度濃縮,並產生極酸的環境,加速了鐵礦物的溶解。
永凍土是北極地區特有的地層,其中含有大量的有機物質和礦物質。隨著全球暖化,永凍土不斷融化,這些物質也隨之釋放到河流和湖泊中。溶解的鐵礦物與水中的有機物結合,便形成了我們看到的鐵鏽色沉澱物。更令人擔憂的是,除了鐵之外,永凍土中還可能含有其他重金屬,如鋅和銅,這些物質對水生生物具有毒性,可能對北極的生態系統造成嚴重的破壞。我們可以想像,原本清澈的河流,因為永凍土的融化,變成了一杯有毒的雞尾酒。
研究還發現,反覆的凍融循環會加速鐵的釋放。當冰凍結和融化時,原本被困在冰中的有機化合物會被釋放出來,進一步促進化學反應。此外,鹽度也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淡水和微鹹水會增加鐵的溶解,而海水則會抑制鐵的溶解。這意味著,在不同的地理環境下,永凍土融化對水質的影響也會有所不同。
上述的發現主要適用於酸性環境,例如礦場排水區、大氣中的冰凍塵埃、波羅的海沿岸的酸性硫酸鹽土壤,或任何鐵礦物與有機物相互作用的酸性冰凍環境。科學家們正在進一步研究,這種現象是否適用於所有含鐵的冰。可以這樣理解,就像檸檬汁可以加速鐵釘生鏽一樣,酸性環境可以加速冰中鐵礦物的溶解。
隨著氣候持續暖化,極地和山區的凍融循環將會更加頻繁。每一次的循環都會釋放更多的鐵,影響水質和廣大區域的水生生態系統。這項研究提醒我們,冰並非被動的儲存介質,而是活躍的參與者。我們需要更深入地了解凍融循環對生態系統和自然元素循環的影響,才能更好地應對氣候變遷帶來的挑戰。想了解更多關於北極河流變色的資訊,可以在 ScienceDaily 網站上搜尋 “Arctic rivers turning rusty orange” 找到相關報導。
北極河流變色不僅是一個科學現象,更是氣候變遷對地球環境影響的一個縮影。我們每個人都應該更加關注環保議題,從自身做起,減少碳排放,共同守護我們的地球。
Ref:
Umea University. (2025, September 22). The shocking reason Arctic rivers are
turning rusty orange. ScienceDaily. Retrieved September 22, 2025 from
www.sciencedaily.com/releases/2025/09/250922074938.htm
Story Source:
Materials provided by Umea University. Note: Content may be edited for style and leng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