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學月刊:孕婦使用止痛藥與自閉症風險的關聯?
「懷孕期間使用 Tylenol 止痛藥可能增加自閉症風險,哈佛大學科學家提出報告。」— 這項研究結果引發了全球關注,也讓準媽媽們開始擔心,究竟在孕期使用止痛藥是否安全?
懷孕期間,孕婦常常面臨各種不適,像是頭痛、發燒等。在這種情況下,乙醯胺酚(Acetaminophen),也就是大家熟知的 Tylenol 或是普拿疼,常被認為是相對安全的選擇。但最近,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發表的一項研究,卻指出孕期長期使用 Acetaminophen 可能與兒童的神經發展障礙,如自閉症和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有關。
這項研究分析了全球 46 項相關研究的結果,使用了嚴謹的「Navigation Guide Systematic Review」方法,評估了孕期使用 Acetaminophen 與兒童罹患神經發展障礙之間的關聯性。研究結果顯示,孕期接觸 Acetaminophen 可能與兒童罹患自閉症和 ADHD 的風險增加有關。
為了確保研究結果的可靠性,研究團隊採用了 Navigation Guide Systematic Review 的方法。這是一種被視為環境健康數據綜合與評估的黃金標準。這種方法能夠更全面、更嚴謹地分析現有的研究數據,從而得出更可靠的結論。
研究人員仔細評估了每項研究的設計、樣本大小、數據分析方法等,並對所有研究結果進行了綜合分析。透過這種嚴謹的方法,研究團隊希望能更準確地了解孕期使用 Acetaminophen 與兒童神經發展障礙之間的關聯性,並為未來的研究提供更堅實的基礎。
儘管研究結果令人擔憂,但研究人員也強調,Acetaminophen 在孕期仍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它可以有效地緩解疼痛和退燒,而高燒對胎兒的發育也可能造成危害,例如增加神經管缺陷和早產的風險。
研究團隊建議,孕婦在使用 Acetaminophen 時應謹慎,應在醫療專業人員的指導下,使用最低有效劑量和最短的使用時間。重要的是,孕婦應該與醫生充分溝通,根據個人的具體情況,評估使用 Acetaminophen 的風險與收益,做出最適合自己的決定。
「我們建議在醫療指導下,採取謹慎的 Acetaminophen 使用方式——最低有效劑量、最短持續時間——根據個人風險效益評估量身定制,而不是廣泛限制。」
在研究結果發布後,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FDA)迅速做出了回應。他們宣布將向臨床醫生發布一封信函,敦促他們在孕期使用 Acetaminophen 時要格外小心。FDA 的這一舉動,顯示了他們對這項研究結果的重視,以及保護孕婦和胎兒健康的決心。
這封信函預計將包含關於 Acetaminophen 的最新研究資訊,以及在孕期使用該藥物的建議。FDA 希望通過這種方式,提醒醫療專業人員在開立 Acetaminophen 給孕婦時,能夠更加謹慎,充分評估風險與收益,並與患者充分溝通。
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的 Andrea Baccarelli 教授是這項研究的資深作者。他指出,雖然研究發現 Acetaminophen 的使用與神經發展障礙之間存在關聯,但仍需要更多的研究來確認這種關聯性,並確定因果關係。
Baccarelli 教授同時也表示,根據現有的證據,他認為在孕期使用 Acetaminophen 應該謹慎,特別是大量或長期使用。他建議孕婦在使用 Acetaminophen 前,應該諮詢醫生的意見,並在醫生的指導下使用。
身為台灣的學生,我們應該如何看待這項研究結果呢?首先,不要過度恐慌。這項研究只是一個關聯性的研究,並不能證明 Acetaminophen 直接導致了自閉症或 ADHD。其次,保持警惕,主動了解相關資訊。可以透過搜尋「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 acetaminophen 孕婦」等關鍵字,找到相關的新聞稿或研究報告。
最重要的是,如果你或你的家人正在懷孕,請務必與醫生充分溝通,討論使用 Acetaminophen 的風險與收益。在醫生的指導下,做出最適合自己和寶寶的決定。請記住,守護母嬰健康,需要我們共同的努力!
Ref:
Harvard T.H. Chan School of Public Health. (2025, September 24). Tylenol in
pregnancy linked to higher autism risk, Harvard scientists report. ScienceDaily.
Retrieved September 24, 2025 from www.sciencedaily.com/releases/2025/09/
250924012222.htm
Story Source:
Materials provided by Harvard T.H. Chan School of Public Health. Original written by Jay Lau. Note: Content may be edited for style and leng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