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字]:花蓮、馬太鞍溪、堰塞湖、撤離、內幕、政治
[內文]:
花蓮馬太鞍溪堰塞湖因颱風豪雨溢流,造成重大傷亡,儘管災後各界投入救援,但隨之而來的,是中央與地方政府間的責任歸屬爭議。根據NOWnews報導,這場災難已造成至少14人死亡、34人受傷,並有124人失聯。然而,在悲劇發生後,對於災難的應變與撤離過程,卻浮現了不同的聲音。
多方消息指出,中央早在7月就開始針對馬太鞍溪堰塞湖進行監測,並多次向花蓮縣政府發出撤離通知,總計多達9次。自由時報報導,中央災害應變中心在21日就與花蓮縣府及相關鄉鎮召開視訊會議,要求啟動疏散撤離。然而,花蓮縣政府直到溢流發生後,才將應變中心提升為一級開設,此舉引發外界質疑。
與此同時,有自稱是花蓮縣府第一線人員的爆料,為這場風波再添變數。該名人員在社群媒體上透露,林保署的通知內容多次變更,最終建議撤離人數僅600人,與中央要求一天撤離8000人的指令,形成巨大落差。該名人員更質疑,內政部推行的「垂直避難」政策,使得警消在強制撤離上有所限制,更增加撤離難度。此爆料也引發了對於中央政策的質疑。
然而,政論節目主持人張禹宣則指出,國民黨立委傅崐萁在事件發生後,將矛頭指向中央,並藉機爭取預算,可能涉及政治操作。NOWnews報導,張禹宣質疑傅崐萁未能在事件發生前採取有效措施,反而藉機向中央爭取經費,有「賺災難財」之嫌。
個人心得:
從這場災難的應變過程,看到了政府體系在面對緊急狀況時,可能面臨的溝通、協調與執行上的困境。無論是中央與地方的權責劃分,或是第一線救災人員的實際操作,都可能因為訊息傳遞、政策執行等環節的疏漏,而影響救災效率。
事件癥結點:
事件的癥結點,不僅僅是單純的災害應變不力,更牽涉到中央與地方的權責分配、政策執行細節,以及政治人物在危機處理時的態度。如何在救災的同時,避免政治鬥爭,並確實檢討改進,才是未來類似事件中,政府應對的重點。
參考資料與本文對照:
- NOWnews: NOWnews的新聞報導,提供了關於災情傷亡人數、中央與地方政府的互動,以及第一線人員爆料的資訊。
- 自由時報: 自由時報的報導,揭露了中央多次通報花蓮縣府撤離的內幕,並點出花蓮縣府在應變上的遲緩。
- 政論節目主持人張禹宣言論: 張禹宣的言論,則從政治角度分析了事件,並質疑政治人物的動機。
本文綜合了上述來源的資訊,試圖呈現這場災難背後複雜的政治與應變困境。
參考閱讀
花蓮一線人員爆「9次撤離內幕」!他:恐怖,今日新聞NOWNEWS • 23 分鐘前
花蓮一線人員爆「9次撤離內幕」!他:恐怖,今日新聞NOWNEWS via Yahoo奇摩新聞
千錯萬錯都花蓮縣府的錯?第一線公務員揭露「垂直撤離內幕」,中天新聞網 via Yahoo奇摩新聞
圖卡被綠委當「殺傷力」示範!他痛心喊這句,今日新聞NOWNEWS via Yahoo奇摩新聞
內幕》中央9度催促花蓮縣府撤離仍釀14死 罹難者全在強制撤離區,自由時報 via Yahoo奇摩新聞
不理9次通報?他怒揭傅崐萁甩鍋中央有目的,今日新聞NOWNEWS via Yahoo奇摩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