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透視「隱形」世界:無鏡頭相機如何顛覆我們的視覺極限?
「許多有用的訊號,例如熱能和分子的『化學指紋』,都存在於中紅外光譜中。然而,能捕捉這些波長的相機通常很嘈雜、昂貴,或需要冷卻。」 — 研究團隊負責人 曾和平
想像一下,一台相機不僅能穿透黑暗,看見物體散發的熱量,甚至能捕捉到空氣中特定分子的「身影」,而且這一切都不需要鏡頭。這聽起來像是科幻電影的道具,但華東師範大學的研究團隊,從數千年前的古老智慧中汲取靈感,將其變為現實。
這項技術的核心,回歸到最原始的成像原理——針孔成像。早在西元前四世紀,中國的哲學家墨子就描述了這個現象。現在,科學家們利用雷射和特殊晶體,創造出一個「光學針孔」,不僅徹底擺脫了傳統鏡頭的束縛,更開啟了看見「隱形」世界的大門。
這款新相機擁有超大的景深、廣闊的視野,並且在極低光源下依然能拍出清晰的3D影像。它預示著一場視覺技術的革命,從夜間安全、工業品管到環境監測,都將迎來顛覆性的改變。
*
你可能在理化課上做過針孔相機的實驗,用一個小孔和一個暗箱,就能投射出顛倒的影像。這個由墨子首次記錄的原理,雖然簡單,卻蘊含著深刻的物理奧秘。傳統相機依賴複雜的凸透鏡組來聚焦光線,但鏡頭也帶來了光學畸變、色散和景深有限等問題。
而針孔成像,因為沒有鏡頭,所以不存在畸變問題,並且擁有幾乎無限的景深——無論遠近,景物都同樣清晰。
研究團隊正是看中了這些優點。他們摒棄了實體鏡頭,改用一道高強度雷射,在一個被稱為「非線性晶體」的特殊材料內部,瞬間「鑿」出一個微小的光學孔洞。這個孔洞就像一個完美的、可控的針孔,讓中紅外光線通過,從而實現了無失真、大景深的成像。這不僅是對古老智慧的致敬,更是利用尖端科技,將其潛力發揮到極致。
*
我們之所以看不見熱量或特定氣體,是因為它們發出或反射的是中紅外光,一種人眼無法感知的電磁波。要捕捉它,就需要特殊的感光元件。但傳統紅外線相機不僅昂貴,還常常伴隨著惱人的雜訊,尤其在光線微弱時。
這款無鏡頭相機的「魔法」,就在於那塊非線性晶體。它身兼二職:
這意味著,原本看不見的紅外線影像,被直接「翻譯」成了我們熟悉的彩色或黑白影像。接著,只需要一個普通的矽基相機感光元件(就像你手機裡的那種),就能輕鬆捕捉到這個清晰的畫面。這個過程不僅巧妙地繞過了紅外線感測器的技術瓶頸,還能自然地抑制雜訊,即使在僅有幾個光子的極端環境下,也能成像。
*
這款相機的能耐,遠不止於拍攝平面照片。由於它使用超短的同步雷射脈衝,這等於內建了一個速度極快的「光學碼錶」,讓3D成像變得輕而易舉。研究人員展示了兩種令人驚豔的3D成像方式:
- 飛時測距(Time-of-Flight):
這就像蝙蝠的聲納回音定位,只不過用的是光。相機發出超快雷射脈衝,並精確計算光脈衝從物體表面反射回來的時間差。透過這個時間,就能以微米等級的驚人精度,重建出物體的3D立體輪廓。研究團隊成功地為一個陶瓷兔子模型進行了3D掃描,即使在模擬的極低光照條件下,依然能獲得清晰的3D影像。 - 雙快照深度成像(Two-snapshot Depth Imaging):
這是一種更簡便的方法。就像我們的雙眼能判斷距離一樣,相機在稍微不同的位置,對同一個物體拍攝兩張照片。透過電腦演算法比對這兩張照片的微小差異,就能反推出物體上每個點的真實深度和尺寸。這個方法無需複雜的脈衝計時技術,就能輕鬆實現大範圍的3D測量。
*
雖然這項技術目前仍處於概念驗證階段,其應用潛力卻已清晰可見,涵蓋了從日常生活到尖端科學的廣泛領域。
- 安全與監控:在完全黑暗的環境中,它能清晰地捕捉到散發熱量的人或動物,大幅提升夜間駕駛安全和保全監控能力。
- 工業製造:在生產線上,它可以檢測產品的微小熱缺陷或材料分布不均,實現更高效的品質控管。
- 環境監測:特定的氣體分子有其獨特的中紅外光譜「指紋」。利用這款相機,科學家可以遠距離監測空氣污染物的濃度或溫室氣體的洩漏。
- 更遠的未來:這項技術的原理,甚至可以擴展到更長的波段,如遠紅外光或太赫茲波。這些波段在材料科學、安全檢查(如機場安檢)和醫療診斷中具有巨大潛力,而傳統鏡頭在這些領域的製造極其困難且昂貴。
*
儘管前景光明,但若想將這台革命性的相機放進我們的口袋,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目前,整個實驗裝置還相當龐大且複雜,需要精密的雷射系統來驅動。這就像第一台電腦佔據了整個房間,離我們今天使用的筆記型電腦相去甚遠。
研究團隊坦言,下一步的目標是讓整個系統變得更小、更快、更靈敏。這有賴於新一代非線性材料的開發,以及更小型化、高效率的集成光源技術。他們也計畫增加動態控制功能,讓光學針孔的大小和形狀能根據不同的場景需求進行即時調整。
從墨子的暗箱到今日的光學針孔,人類對「觀看」的追求從未停止。這項無鏡頭成像技術,不僅為我們打開了一扇窺探隱形世界的窗戶,更證明了最古老的智慧,在與最前沿的科技碰撞時,依然能迸發出最耀眼的火花。
*
如何找到這篇資料?
這篇專欄的內容是基於學術出版集團 Optica 發布的研究成果。你可以透過搜尋引擎查找「Optica」以及文章標題「This new camera sees the invisible in 3D without lenses」,即可找到原始的科學新聞稿與相關研究論文。
Ref:
Optica. (2025, September 26). This new camera sees the invisible in 3D without
lenses. ScienceDaily. Retrieved September 26, 2025 from www.sciencedaily.com/
releases/2025/09/250926035048.htm
Story Source:
Materials provided by Optica. Note: Content may be edited for style and leng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