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探索宇宙,從台灣出發!」正如 Carl Sagan 所說:「宇宙浩瀚無垠,而我們只是其中微不足道的一點。但正是這一點,讓我們得以思考整個宇宙。」無論是深邃的星雲,還是劃破天際的彗星,都值得我們抬頭仰望。

彗星 3I/ATLAS,一顆來自另一個恆星系統的星際訪客,正快速穿越我們的太陽系。想像一下,這顆彗星已經存在了七十億年,比我們的太陽還要古老!天文學家正竭盡全力收集關於它的資訊,因為它很快就會離開,永遠消失在宇宙深處。
對於台灣的觀星者來說,雖然直接觀測到 3I/ATLAS 可能需要專業設備,但追蹤相關新聞和天文圖像,例如透過 NASA 或歐洲南方天文台 (ESO) 的網站,也能夠間接參與這場天文盛事。了解它的組成、軌跡,以及天文學家如何利用哈伯太空望遠鏡和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等設備進行研究,也是一種探索宇宙的方式。
彗星 C/2025 A6 (LEMMON),是由位於亞利桑那州的萊蒙山天文台發現的。起初天文學家預期它亮度平平,但它卻意外地變得更加明亮,燃起了天文愛好者們的希望,期待在今年底能用肉眼一睹其風采。
台灣地區的觀星者可以特別關注這顆彗星。根據預測,在十月底,它可能會達到肉眼可見的亮度,當然,這也取決於觀測地點的光害程度。建議尋找光害較少的山區或郊區,並使用雙筒望遠鏡輔助觀測。可以透過搜尋天文相關網站或社群,例如「台北市天文協會」或「台灣星空聯盟」等,獲取最新的彗星位置資訊和觀測技巧。
在我們銀河系的中心,潛藏著一個超大質量黑洞,周圍環繞著一個充滿恆星和塵埃的活躍區域,被稱為人馬座 B2 分子雲。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的紅外線觀測揭示了這個區域前所未有的細節,但即使是韋伯也無法穿透其中最密集的塵埃雲。
雖然我們無法親眼目睹銀河系中心附近的景象,但透過韋伯望遠鏡所釋出的影像,能看到過去未曾見過的細節。對於台灣的觀星者來說,了解這些宇宙奇景,也能提升觀星的樂趣。例如,知道夏季夜空中閃耀的銀河,其中心就隱藏在人馬座的方向。
在台灣觀星,光害是一個主要挑戰。盡可能選擇遠離城市燈光污染的地方,像是合歡山、阿里山等高山地區,或是東部沿海地區。準備好星圖、星座盤,或是使用手機App,例如「Star Walk」、「SkyView Lite」等,可以幫助你辨認星星和星座。
即使沒有專業的天文望遠鏡,雙筒望遠鏡也是一個很好的入門工具。選擇口徑較大、放大倍率適中的雙筒望遠鏡,可以讓你更清楚地看到星雲、星團等天體。此外,別忘了保暖衣物、防蚊液等必備用品,讓你的觀星體驗更加舒適。
台灣有許多活躍的天文社群,例如各大專院校的天文社團、各縣市天文協會等。加入這些社群,可以參加觀星活動、講座,與其他天文愛好者交流經驗,學習更多觀星知識。
透過社群,你也能獲得最新的天文事件資訊,例如流星雨、日食、月食等。許多社群也會定期舉辦觀星活動,帶領成員前往適合觀星的地點,並提供專業的指導。這是一個讓你更深入了解天文學、結交志同道合的朋友的好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