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海粉紅驚喜:全新 видов 蝸牛魚現身!
「探索的本質,在於發現未知。」想像一下,在深不可測的海洋深淵,一隻粉紅色的、皮膚凹凸不平的小魚,靜靜地游動著。這個在2019年被發現的生物,最近被確認為科學界從未見過的新物種。
海洋生物學家在探索加州外海的蒙特雷峽谷時,意外發現了一隻外型特殊的粉紅色小魚。這隻魚有著圓圓的頭、大大的眼睛,以及凹凸不平的皮膚,看起來就像一顆可愛的粉紅色小饅頭。
最初,科學家們也不確定這到底是什麼生物,直到他們將這隻魚帶回實驗室,進行更深入的研究後,才發現牠與已知的任何蝸牛魚都不相同。透過比較牠們的形態、基因,最終確定這是一種全新的蝸牛魚物種,並命名為「疙瘩蝸牛魚」(Careproctus colliculi)。
這項發現再次證明了深海蘊藏著無窮的奧秘,等待著我們去探索與發現。
蝸牛魚屬於脂科(Liparidae),牠們通常擁有柔軟的、果凍般的身體,以及一條細長的尾巴。許多蝸牛魚的腹部有一個吸盤,可以讓牠們緊緊地吸附在海底,或是「搭便車」依附在較大型的生物身上,例如深海螃蟹。
有趣的是,有些生活在淺水區域的蝸牛魚,會像蝸牛一樣蜷縮在岩石或海藻上,這也是牠們被稱為「蝸牛魚」的原因之一。蝸牛魚家族非常龐大,牠們的多樣性展現了生物適應環境的無限可能。
「深海是地球上最大的生物棲息地,那裡充滿了生命,包括許多科學界尚未知曉的物種。」
探索這些隱藏在深海中的秘密,對於我們了解地球生態系統至關重要。
陽光無法穿透深海,那裡一片漆黑,水溫接近冰點,而且承受著巨大的水壓。然而,就是在這樣極端的環境下,蝸牛魚以及其他許多奇特的生物,依然能夠生存繁衍。為了探索深海的奧秘,科學家們需要借助先進的科技設備,例如遙控潛水器(ROV)。
美國蒙特雷灣水族館研究所(MBARI)的研究人員,就是利用ROV「Doc Ricketts」在深海中發現了疙瘩蝸牛魚。這些水下機器人配備了高解析度的攝影機、聲納等設備,可以幫助科學家們觀察、記錄深海生物的行為和棲息地。
此外,科學家們也會使用潛水艇,親自潛入深海進行研究。
每一次發現新物種,都是一次對我們既有知識的挑戰與擴展。疙瘩蝸牛魚的發現,讓我們對深海蝸牛魚的多樣性有了更深入的認識。
研究這些深海生物的生理構造、生活習性,可以幫助我們了解牠們是如何適應高壓、寒冷、黑暗的環境。這些知識不僅對於生物學研究有價值,還可能應用在醫學、材料科學等領域。
例如,科學家們正在研究深海魚類如何在高壓下維持細胞的穩定性,希望能夠開發出新的藥物或材料。
深海雖然遠離我們的日常生活,但它並非與世隔絕。氣候變遷導致海洋溫度升高、酸化,對深海生物造成了威脅。此外,塑膠垃圾等汙染物也會沉入深海,危害海洋生物的健康。
近年來,一些國家開始計畫在深海進行採礦活動,這可能會對深海生態系統造成無法彌補的破壞。因此,我們需要更加重視深海保護,減少碳排放、減少使用塑膠製品,並支持可持續的海洋管理政策。
我們可以透過參與淨灘活動、支持環保團體、向身邊的人宣導海洋保護的重要性等方式,為保護深海家園貢獻一份力量。
想更了解這些深海生物嗎?你可以在網路上搜尋「Monterey Bay Aquarium Research Institute (MBARI)」,找到更多關於深海探索的資訊!
Ref:
Monterey Bay Aquarium Research Institute. (2025, September 26). A pink bumpy
snailfish was just discovered miles beneath the ocean. ScienceDaily. Retrieved
September 26, 2025 from www.sciencedaily.com/releases/2025/09/250926035023.htm
Story Source:
Materials provided by Monterey Bay Aquarium Research Institute. Original written by Raúl Nava. Note: Content may be edited for style and leng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