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言:生命的意義,大腦的盾牌
古希臘哲學家亞里斯多德曾言:「幸福是生命的意義和目的,是人類存在的終極目標。」這句話在現代科學研究中,正逐漸獲得令人驚訝的印證。當我們談論如何延緩認知衰退、預防失智症時,除了藥物與生活習慣,一個看似抽象卻深具力量的因素浮出水面:生命的意義感。近期,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的一項開創性研究,為我們揭示了「活出目的」如何成為保護大腦免受失智症侵襲的強大屏障,其影響力甚至超越了基因風險。這不僅為高齡化社會的健康挑戰提供了新的視角,也為我們重新思考生命價值與大腦健康之間的深刻連結。
從長壽藍區到認知韌性:目的感與失智風險的關聯
全球著名的「藍區」(Blue Zones)——那些居民普遍長壽的地區——早已暗示了生命目的感與健康長壽之間的緊密聯繫。如今,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的最新研究,將這一概念延伸至大腦健康領域,為我們提供了更具體的科學證據。
這項發表於《美國老年精神病學期刊》(The American Journal of Geriatric Psychiatry)的研究,追蹤了超過13,000名45歲及以上的成年人長達15年。研究結果令人振奮:那些報告擁有較高生命目的感的人,罹患認知障礙(包括輕度認知障礙和失智症)的風險顯著降低了約28%。更值得注意的是,這種保護作用跨越了不同的種族和族裔群體,即使在考量了教育程度、憂鬱症狀以及已知阿茲海默症風險基因APOE4的影響後,其顯著性依然存在。這表明,生命目的感可能是一種普遍且強大的認知保護因子,為我們提供了預防失智症的新思路。
目的感如何強化大腦韌性:超越基因的保護力
究竟生命目的感是如何發揮其保護作用的?研究指出,它幫助大腦在老化過程中保持韌性。這項發現挑戰了我們對大腦健康的傳統認知,即基因和生理因素是決定性力量。
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精神病學與行為科學系的資深作者兼教授Aliza Wingo博士解釋道:
「我們的研究結果顯示,擁有目的感有助於大腦隨年齡增長保持韌性。即使對於那些具有阿茲海默症基因風險的人來說,目的感也與失智症的較晚發病和較低罹患率相關。」
這意味著,目的感可能透過某種機制,增強大腦對抗病理變化的能力,或者延緩這些變化的臨床表現。它可能促進更健康的生活方式、更積極的社交互動,甚至影響神經生物學途徑,從而為大腦提供額外的緩衝,使其在面對老化挑戰時更具彈性,有效抵禦認知衰退的侵襲。
「生之意義」的多元面貌:從人際連結到個人成長
當我們談論「生命目的感」時,它並非單一或抽象的概念。在日本文化中,有一個詞彙「Ikigai」(生き甲斐),意指「生存的價值」或「活著的意義」,完美地詮釋了這種多樣性。研究雖未具體詢問參與者何種活動賦予他們目的,但過往對高齡族群的研究已歸納出多種能帶來目的感的活動。
這些活動涵蓋了生活的各個層面,為我們提供了豐富的啟示:
* 人際關係: 照顧家人、陪伴孫輩、支持配偶或朋友,從親密連結中獲得歸屬與責任感。
* 工作或志願服務: 繼續專業工作、擔任導師、或為社區公益事業貢獻心力,延續社會參與和自我價值。
* 靈性或信仰: 宗教信仰、靈性實踐或參與信仰團體,從超越自我的層面尋求意義。
* 個人目標: 追求嗜好、學習新技能、設定並達成個人里程碑,透過自我實現獲得成就感。
* 幫助他人: 善行、慈善捐助、照護工作或倡議行動,在利他行為中找到生命的價值。
這些例子表明,目的感並非遙不可及,它存在於我們日常生活的點滴之中,等待我們去發掘和培養。
目的感:一種「免費、安全且可及」的認知延緩策略
在失智症治療領域,近年來雖有Lecanemab和Donanemab等新藥問世,能溫和延緩阿茲海默症的認知障礙症狀,但這些藥物往往伴隨著風險和高昂的成本。相較之下,生命目的感提供了一種截然不同的、更具普惠性的策略。
研究發現,擁有較高目的感的人,其認知衰退的發病時間平均延遲了約1.4個月,這是在考量了年齡、教育、憂鬱症狀和基因風險等因素後,在八年追蹤期內觀察到的結果。儘管這個數字看似微小,但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的首席作者兼公共衛生研究員Nicholas C. Howard指出:
「Lecanemab和Donanemab等藥物雖然能溫和延緩阿茲海默症的認知障礙症狀,但它們伴隨著風險和成本。生命目的感是免費、安全且可及的。它是人們可以透過人際關係、目標和有意義的活動來建立的東西。」
這項對比凸顯了目的感的獨特優勢:它無需處方,沒有副作用,且人人皆可透過積極的生活選擇來培養,為認知健康提供了一條經濟且可持續的途徑。
研究方法與未來展望:心理福祉在健康[老化](https://lazyinwork.com/tag/%e8%80%81%e5%8c%96/)中的關鍵角色
這項研究的參與者來自美國國家老化研究所資助的「健康與退休研究」(Health and Retirement Study),這是一個具有全國代表性的調查。研究初期,所有參與者都具有正常的認知健康。研究人員採用了Ryff心理幸福感量表中的七個項目來評估目的感,例如「我積極執行我為自己設定的計畫」和「我的生活有方向和目的」。
儘管這項研究具有龐大的樣本量和嚴謹的追蹤,研究人員也坦承其主要限制在於,它揭示的是目的感與失智症風險之間的「關聯性」,而非直接的「因果關係」。然而,這些發現強烈支持了心理福祉在健康[老化](https://lazyinwork.com/tag/%e8%80%81%e5%8c%96/)中扮演的關鍵角色。研究的共同作者、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健康中心的教授兼神經學家Thomas Wingo博士表示,他期待未來的研究能進一步探索「目的建構介入措施」是否能有效預防失智症。他充滿信心地說:
「這項研究令人興奮之處在於,人們或許能夠『思考』出更健康的身體。生命目的感是我們可以培養的東西。開始思考什麼賦予你生命意義,永遠不嫌早——也不嫌晚。」
這為我們描繪了一個充滿希望的未來:透過積極培養生命的意義,我們不僅能提升生活品質,更能為大腦築起一道堅實的防線,迎向更健康、更有意義的老年生活。若欲深入了解此研究,可透過學術資料庫搜尋「The American Journal of Geriatric Psychiatry」及相關研究作者姓名。
Ref: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 Davis Health. (2025, September 28). Living with
purpose may protect your brain from dementia. ScienceDaily. Retrieved September
28, 2025 from www.sciencedaily.com/releases/2025/09/250927031227.htm
Story Source:
Materials provided b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 Davis Health. Note: Content may be edited for style and leng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