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字]:馬太鞍溪堰塞湖、溢流、潰壩、李鴻源、陳駿季
馬太鞍溪堰塞湖事件:溢流?潰壩?用詞爭議下的真相
花蓮馬太鞍溪堰塞湖因颱風豪雨發生溢流,造成下游光復鄉嚴重災情,16人不幸罹難。然而,對於此次事件的描述,卻出現了令人困惑的爭議。農業部第一時間要求媒體將「潰堤」、「潰壩」等詞彙改為「溢流」,引發了社會大眾的討論。
事件內容:
根據報導,前內政部長李鴻源與中央大學應用地質研究所退休教授李錫堤皆認為,此次事件應定調為「潰壩」。李鴻源指出,堰塞湖滿水位超過9000萬噸,相當於一座南化水庫,6000多萬噸水量洩出,溢流口下切80公尺,「壩已經垮了、不見了,這就叫潰壩。」李錫堤也表示,如此大的洪水波,就是潰壩,潰壩跟潰堤意思相同。
然而,農業部長陳駿季則表示,溢流是對水的描述,而潰壩是針對壩體的描述,兩者描述對象不同,呼籲外界不需糾結於名詞。
事件癥結點:
這起事件的核心問題,並非單純的文字遊戲,而是涉及對災害嚴重性的認知與責任歸屬。
個人心得:
筆者認為,官方在面對重大災害時,應以更嚴謹、科學的態度來描述事件,避免使用模糊不清的詞彙。儘管「溢流」一詞在字面上描述了水流出的現象,但未能完整呈現壩體結構被破壞的事實。對於一般民眾而言,「潰壩」一詞更能直接反映出災害的嚴重性,以及潛在的風險。
參考資料與本文對照:
- 資料來源: 來自Yahoo新聞、中時新聞網、公視新聞網等多家媒體的報導。
- 本文應用: 引用了李鴻源、李錫堤等專家學者的觀點,以及農業部部長陳駿季的回應,呈現了事件的不同面向,並試圖釐清用詞爭議背後的意涵。
總結:
馬太鞍溪堰塞湖事件的用詞爭議,提醒我們在面對災害時,資訊的準確性與透明度至關重要。官方應以更開放的態度,與專家學者溝通,並向社會大眾傳達清晰、明確的資訊,以利民眾了解真相,共同面對挑戰。
參考閱讀
農業部堅持「溢流」!李鴻源、李錫堤喊就是「潰壩」 陳駿季:不需糾結,中天新聞網 • 1 小時前
要求外界使用溢流李錫堤、李鴻源直指就是潰壩陳駿季回應了,中時新聞網 via Yahoo奇摩新聞
溢流、潰堤是什麼?馬太鞍溪堰塞湖「演變始末」曝光,中天新聞網 via Yahoo奇摩新聞
李鴻源定調堰塞湖:下切80米叫潰壩馬太鞍溪中央管、花蓮縣府管不到,中天新聞網 via Yahoo奇摩新聞
花蓮堰塞湖溢流釀死!地質教授慶幸1事:否則災情更嚴重,CTWANT via Yahoo奇摩新聞
是溢流、潰壩還是潰堤? 馬太鞍溪堰塞湖形成始末一次看,公視新聞網 via Yahoo奇摩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