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本隼鳥2號任務原定於2031年探測小行星1998 KY26,但最新研究顯示,這顆小行星比預期更小、自轉更快,為任務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這項發現不僅考驗著工程師的技術,也激勵著科學家們重新思考小行星探測的策略。

隼鳥2號任務在成功採集龍宮小行星樣本後,將目光投向了1998 KY26。然而,天文學家利用位於智利的多個望遠鏡和西班牙拉帕爾馬島的望遠鏡進行觀測,發現這顆小行星的直徑僅約11米,自轉週期僅5分鐘,遠小於先前估計的30米直徑和10分鐘自轉週期。
這項發現意味著隼鳥2號需要更精確的導航和控制,才能在高速旋轉的小行星表面完成「親吻式」採樣。
(台灣的近地小行星觀測:中央大學鹿林天文台的貢獻)
在台灣,中央大學鹿林天文台長期致力於近地小行星的觀測與研究。透過鹿林天文台的巡天計畫,台灣天文學家不僅能及時發現潛在威脅小行星,更能參與國際合作,共同提升對小行星的了解。
鹿林天文台的觀測數據對於修正小行星軌道、預測其未來運動至關重要,為全球的小行星防禦工作貢獻了重要力量。
此外,鹿林天文台也積極參與小行星的物理性質研究,例如自轉週期、大小、形狀等,為未來的探測任務提供寶貴的參考資訊。
(星際訪客:3I/ATLAS彗星的古老身世)
2025年發現的3I/ATLAS彗星是罕見的星際訪客,它並非誕生於太陽系,而是來自銀河系深處。科學家研究發現,這顆彗星可能已有超過70億年的歷史,是太陽系年齡的兩倍。
「3I/ATLAS就像是讓我們在有生之年,得以一窺早期宇宙的碎片。」——牛津大學研究員Matthew Hopkins
這顆彗星的發現,為我們了解銀河系的早期歷史和行星形成的過程提供了寶貴的線索。
(魯賓天文台的潛力:開啟星際天體發現的新紀元)
即將啟用的薇拉·魯賓天文台將徹底改變我們發現星際天體的能力。魯賓天文台位於智利安地斯山脈,擁有極高的靈敏度和廣闊的視野,能夠進行為期10年的南天巡天計畫(LSST)。
這項計畫預計將發現大量的星際天體,為我們提供更全面的星際訪客樣本,並幫助我們了解它們的起源、組成和演化。
台灣天文學家也將有機會參與魯賓天文台的數據分析和研究,共同探索星際天體的奧秘。
哈伯太空望遠鏡觀測到一顆白矮星正在吞噬一顆類似冥王星的天體。這顆白矮星是類似太陽的恆星死亡後的殘骸,它強大的引力將冰冷的天體撕裂,並將碎片吸積到自身表面。
「如果外星觀察者在遙遠的未來觀察我們的太陽系,他們可能會看到與我們今天在這顆白矮星周圍看到的相同的殘骸。」——華威大學Snehalata Sahu
這項發現不僅揭示了白矮星周圍行星系統的演化過程,也為我們預示了太陽系在數十億年後的命運。
(台灣在白矮星研究的進展:理論與觀測的結合)
台灣天文學家在白矮星研究領域也取得了顯著的進展。透過理論模型和觀測數據的結合,台灣學者深入研究了白矮星的結構、演化和磁場特性。
特別是在緻密星體吸積現象的研究上,台灣的研究團隊利用數值模擬,探討了吸積盤的形成、演化和輻射特性,為理解白矮星吞噬行星的過程提供了重要的理論基礎。
此外,台灣也積極參與國際合作,利用大型望遠鏡進行白矮星的觀測,例如研究白矮星大氣層的化學組成,為了解行星系統的演化歷史提供線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