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早期預測肝臟疾病:一項簡單血液檢測的突破
「預防勝於治療」這句古老的格言在醫學領域始終佔據核心地位。 近期,瑞典卡羅琳學院(Karolinska Institutet)的研究團隊開發出一種基於簡單血液檢測的新模型,有望在肝硬化和肝癌等嚴重肝臟疾病發生前數年,及早預測風險。 這項突破性的進展,將為台灣的醫療體系在肝病防治方面帶來全新的策略和機會。
(核心預測模型 (CORE Model) 的誕生): 常規血液檢測也能預測肝病風險?
傳統上,肝臟疾病的診斷往往依賴於出現明顯症狀後的影像學檢查或侵入性活檢。 然而,卡羅琳學院的研究人員另闢蹊徑,開發出一套名為 CORE (CORE Model) 的預測模型。 這個模型僅需利用患者的年齡、性別,以及三種常見肝臟酵素(AST、ALT 和 GGT)的血液檢測結果,即可評估未來十年內罹患嚴重肝臟疾病的風險。 這種非侵入性且基於常規血液檢測的方法,大幅降低了篩檢的門檻,使其更容易在基層醫療中推廣應用。
現行臨床上常用的 FIB-4 指數,雖然也能評估肝纖維化程度,但對於預測未來肝臟疾病風險的準確性有限。 研究顯示,CORE 模型在區分罹病與未罹病者方面的準確度高達 88%,明顯優於 FIB-4 指數。 此外,CORE 模型已開發成網頁版的計算器,方便醫師和護理人員使用 (可在網路上搜尋 “CORE model calculator” 取得)。 這項工具的普及,將有助於提升基層醫療機構早期篩檢肝臟疾病的能力,及早發現高風險族群,並採取相應的預防措施。
這項研究的數據來自一項在斯德哥爾摩進行的大型長期追蹤研究,涵蓋超過 48 萬名受試者,追蹤時間長達 30 年。 研究人員分析這些受試者的健康檢查數據,發現約有 1.5% 的人罹患了嚴重的肝臟疾病,如肝硬化、肝癌,或需要進行肝臟移植。 透過對這些數據的深入分析,研究團隊得以建立 CORE 模型,並驗證其預測肝臟疾病風險的準確性。 如此大規模且長期的研究,為 CORE 模型的可靠性提供了強而有力的證據。
「早期發現,早期治療」這句話在肝臟疾病的防治上尤其重要。
許多肝臟疾病在早期階段並無明顯症狀,往往等到出現黃疸、腹水等嚴重併發症時才被發現,此時治療效果往往大打折扣。 CORE 模型的出現,為早期篩檢肝臟疾病提供了新的契機。 透過簡單的血液檢測,即可識別出高風險族群,並針對這些人進行更進一步的檢查和追蹤,及早介入治療,降低肝硬化和肝癌的發生率。
儘管 CORE 模型展現出巨大的潛力,但要將其廣泛應用於臨床實務,仍面臨一些挑戰。 首先,需要針對糖尿病或肥胖等高風險族群進行進一步的驗證,以確認其在不同族群中的準確性。 其次,如何將 CORE 模型整合到現有的醫療記錄系統中,以便於醫師使用,也是一個重要的課題。 此外,CORE 模型在台灣族群的適用性,以及是否需要針對台灣的特殊環境和生活習慣進行調整,也值得進一步研究。
台灣是肝病的高發地區,B 型肝炎和 C 型肝炎的帶原率相對較高。 透過引進和應用 CORE 模型,台灣的醫療體系有望在肝病防治方面取得更大的進展。 除了早期篩檢外,還需要加強民眾對肝臟健康的教育,提高對 B 型肝炎和 C 型肝炎的重視,並積極推廣疫苗接種和抗病毒治療。 此外,政府和學術界也應加大對肝臟疾病研究的投入,開發更有效的診斷和治療方法,為台灣民眾的肝臟健康保駕護航。
總結來說,CORE 模型的問世,不僅是一項醫學技術上的突破,更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全新的視角,重新審視肝臟疾病的防治策略。 透過早期篩檢、精準預測和及時治療,我們有機會改變肝臟疾病的自然病程,為更多人帶來健康和希望。
Ref:
Karolinska Institutet. (2025, September 29). Simple blood test predicts liver
disease years before symptoms. ScienceDaily. Retrieved September 29, 2025 from
www.sciencedaily.com/releases/2025/09/250929054911.htm
Story Source:
Materials provided by Karolinska Institutet. Note: Content may be edited for style and leng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