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心!X世代[女性](https://lazyinwork.com/tag/%e5%a5%b3%e6%80%a7/)難以抗拒的「超加工食品成癮」:一項針對熟齡族群的警訊
「今日的熟齡族群,正處於國家食品環境劇烈變遷的關鍵發展時期。考量到其他研究已明確指出,攝取這些食品與罹患慢性疾病和過早死亡的風險之間存在關聯,因此研究這個年齡層對超加工食品的成癮問題至關重要。」
(超加工食品成癮現象浮出水面: 針對X世代熟齡族群的研究揭示潛在危機)
美國密西根大學近期發表於《成癮》(Addiction)期刊的研究指出,X世代(約為50至60歲)的美國人,特別是女性,相較於更年長的世代,對超加工食品展現出驚人的高成癮率。這項研究利用來自「密西根大學健康老化全國民意調查」的數據,分析超過2000名美國成年人的飲食習慣。研究發現,21%的X世代[女性](https://lazyinwork.com/tag/%e5%a5%b3%e6%80%a7/)和10%的男性符合超加工食品成癮的標準,遠高於65至80歲族群的12%女性和4%男性。這項結果突顯了一個值得關注的公共衛生議題,尤其是在超加工食品日益普及的現代社會。
(超加工食品:甜蜜陷阱還是健康隱憂?了解潛在的成癮機制)
超加工食品通常富含額外的脂肪、鹽、糖和人工香料,旨在最大程度地吸引消費者。研究人員使用改良版的耶魯食品成癮量表2.0(mYFAS 2.0)來評估受試者對超加工食品的成癮程度。該量表基於診斷物質使用障礙的標準,詢問受試者13種與超加工食品和飲料相關的成癮經驗,例如強烈的渴望、重複且不成功的減量嘗試、戒斷症狀,以及因害怕暴飲暴食而避免社交活動等。
這項研究將「物質」替換為像是糖果、速食和含糖飲料等高回饋的超加工食品,並透過臨床成癮標準的應用,突顯了這些食品如何「誘使」人們上癮。
(性別差異與行銷策略:解析X世代[女性](https://lazyinwork.com/tag/%e5%a5%b3%e6%80%a7/)超加工食品成癮率偏高的原因)
研究發現,超加工食品成癮與傳統的物質使用障礙不同,後者在年長的男性中更為常見,而前者則在年長的女性中更為普遍。研究人員推測,這可能與1980年代針對女性的「飲食」超加工食品的積極行銷有關。當時,低脂餅乾、微波食品和其他富含碳水化合物的產品被宣傳為控制體重的解決方案,但它們精心設計的營養成分可能反而強化了成癮性的飲食模式。
密西根大學心理學教授Ashley Gearhardt博士表示:「這些數據中的百分比遠遠超過了老年人濫用酒精和菸草等其他成癮物質的百分比。」
(健康狀況與社會連結:超加工食品成癮的風險因子)
研究還發現,超重認知、身心健康狀況不佳和社會孤立與超加工食品成癮之間存在顯著關聯。自認為超重的女性比認為自己體重適中的女性,更容易出現超加工食品成癮的現象。此外,身心健康狀況不佳的男性和女性,以及感到社會孤立的人,也更容易對超加工食品上癮。
研究人員認為,那些認為自己超重的人可能特別容易受到「健康化」超加工食品的影響,這些食品被宣傳為低脂、低熱量、高蛋白或高纖維,但仍然經過精心調製,以增強其吸引力並最大程度地引發渴望。
(前瞻與警惕:超加工食品成癮的長期影響與預防策略)
研究作者指出,現在50多歲和60多歲的熟齡族群,是第一個在超加工食品主導的食品環境中度過大部分人生的世代。研究結果引發了人們對於超加工食品暴露的關鍵發展窗口是否會增加成癮風險的疑問。
Gearhardt博士警告說:「今天的兒童和青少年從超加工食品中攝取的熱量比例甚至高於今天的中年人在年輕時的攝取量。如果目前的趨勢持續下去,未來的世代可能會在晚年表現出更高的超加工食品成癮率。」
她強調,正如其他物質成癮一樣,及早干預可能對於降低一生的長期成癮風險至關重要。
這項研究由國家科學基金會研究生研究獎學金計畫和國家衛生研究院國家藥物濫用研究所資助。
若想了解更多細節,可透過搜尋 “Why Gen X women can’t stop eating ultra-processed foods” 找到 Michigan Medicine – University of Michigan 在 ScienceDaily 上發布的文章。
Ref:
Michigan Medicine – University of Michigan. (2025, September 29). Why Gen X
women can’t stop eating ultra-processed foods. ScienceDaily. Retrieved September
29, 2025 from www.sciencedaily.com/releases/2025/09/250929054915.htm
Story Source:
Materials provided by Michigan Medicine – University of Michigan. Note: Content may be edited for style and leng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