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儘管這激起了對獵物的同情,但這也是自然的一部分。我們知道我們記錄了一些非凡的東西。」— Elena Tena
歐洲最大的蝙蝠——大棕蝠(Nyctalus lasiopterus)在高空中獵捕並食用鳥類,這項行為在歷經數十年的研究後終於獲得證實。這不僅顛覆了我們對蝙蝠食性的傳統認知,也揭示了物種間生存競爭的複雜性。
最初的懷疑源於在蝙蝠糞便中發現鳥類羽毛,這引發了一項長達 25 年的調查。這項研究並非一蹴可幾,而是透過長期觀察、資料收集與技術突破才得以完成。
科學家們運用微型生物記錄器追蹤蝙蝠的活動、高度、加速度和回聲定位呼叫,從而揭示了牠們的狩獵策略。
這些在奧胡斯大學開發的生物記錄器,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洞察,讓我們得以一窺蝙蝠在離地一公里以上的夜間狩獵行為。這項技術的應用,無疑是科學研究上的一大進展,也為我們理解動物行為開闢了新的途徑。
大棕蝠利用強大的低頻回聲定位來遠距離偵測鳥類,並在攻擊時發出短促的爆發聲。鳥類在被捕獲前的一刻才能偵測到蝙蝠的超音波,這給予了蝙蝠關鍵的優勢。
這種「聲納」系統不僅精密,更展現了生物在演化過程中,如何發展出獨特的生存技能。我們可以想像,在漆黑的夜空中,蝙蝠依靠著敏銳的聽覺,精準地鎖定獵物,這簡直是一場高科技的狩獵遊戲。
蝙蝠以極高的速度俯衝向獵物,彷彿戰鬥機一般,在捕獲鳥類之前會長時間追逐。一項記錄顯示,一次追逐持續了將近三分鐘,最終成功捕獲了一隻知更鳥。
這種高難度的空中追逐,不僅考驗著蝙蝠的飛行技巧,也展現了牠們驚人的耐力。我們可以從中看到,生物為了生存,必須不斷地磨練自己的技能,才能在激烈的競爭中脫穎而出。
捕獲鳥類後,蝙蝠會咬死牠,移除翅膀,並利用後腿之間的膜作為袋子,在飛行中進食獵物。在狩獵區域下方發現的鳥類翅膀的 X 光和 DNA 分析證實了這種行為。
這種進食方式相當特別,也讓我們了解到蝙蝠為了適應飛行生活,發展出了獨特的身體結構與行為模式。牠們就像是空中餐桌上的優雅食客,在享用美食的同時,也展現了生物多樣性的奧妙。
正如勞拉·斯蒂肖爾特助理教授所說:「我們知道鳴禽會進行瘋狂的規避動作,例如迴圈和螺旋,以逃避白天像鷹一樣的掠食者——而且牠們似乎在晚上也對蝙蝠使用相同的策略。」
鳴禽在夜間使用迴圈和螺旋等規避動作來對抗蝙蝠,類似於白天對抗鷹等日間掠食者的策略。這突顯了夜空中掠食者和獵物之間的空中戰鬥。這也提醒我們,生物之間的互動是如此的複雜與多樣。為了生存,獵物也發展出了各種防禦機制,與掠食者展開了一場永無止境的「軍備競賽」。
大棕蝠因棲息地喪失而瀕臨滅絕,因此了解其行為對於保育工作至關重要。儘管蝙蝠具有掠食性,但牠們對鳴禽種群沒有構成重大威脅,需要受到保護。
這項研究不僅揭示了蝙蝠的狩獵行為,也提醒我們保育的重要性。每一個物種都在生態系統中扮演著獨特的角色,牠們的生存與否,都將影響到整個生態系統的平衡。即使是看似兇猛的掠食者,也需要我們的保護,才能維持生物多樣性,確保生態系統的健康與穩定。
關於這項研究的更多細節,可以透過搜尋 “Bird-Eating Bat Mystery Solved After 25 Years” 等關鍵字來找到相關的學術論文與新聞報導。
Aarhus University. (2025, November 2). After 25 years, scientists solve the
bird-eating bat mystery. ScienceDaily. Retrieved November 2, 2025 from
www.sciencedaily.com/releases/2025/11/251101000404.htm\n—\n Story Source:
Materials provided by Aarhus University. Note: Content may be edited for style and leng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