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信時空是一種真實的物理實體,就像相信古老的天球概念一樣站不住腳。兩者都是以人為中心的框架……」——這句引言點出了本文的核心:重新審視我們對於時空的理解。本文將挑戰時空作為一種有形存在的觀念,並探討這種觀念如何影響我們對時間、事件和現實的看法。這並非否定相對論的成功或現有模型的預測能力,而是追求更清晰的概念理解。
時空,作為現代物理學的基石,長期以來被視為宇宙的基本構成。然而,本文主張,時空更像是一個方便的描述工具,而非真實存在的實體。它類似於古代的天球概念,方便我們組織和理解觀測數據,但並不能反映宇宙的根本本質。
我們常常將「存在」這個詞同時應用於事件和物理對象,這造成了混淆。例如,我們會說「某次歷史事件發生在某個時間點」,將事件視為存在於時間軸上的某個位置。流行文化中對時間旅行的描繪,更強化了這種觀念。然而,我們需要區分「發生」和「存在」。「事件」是發生的,「物體」才存在。
「時間只是一個幻覺。」——愛因斯坦
將時空視為一張記錄所有事件的「地圖」,可能有助於理解。這張四維地圖標記了事物發生的地點和時間。然而,地圖本身,或者地圖上所有事件的集合,不應被認為與汽車或人等有形物體以同樣的方式存在。一輛汽車在時空圖上的軌跡,僅僅是對事件的記錄,而非實際存在的物理地點。
核心爭論點在於區分「發生」(事件)和「存在」(物體/地點)。本文主張,事件是「發生」的,而物體、地點和概念是「存在」的。這種看似細微的差別,對我們如何看待現實和時間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一棟建築物存在,並在一段時間內佔據一個空間。而發生在這棟建築物裡的生日派對,則是發生後就結束的事件。
對事件存在的信念,助長了關於時間本質的哲學辯論。永恆主義、增長塊理論和現在主義都試圖解決事件的「時態屬性」(過去、現在、未來)。透過論證事件並不存在,本文重新構建了這些討論,認為時態和順序是現有世界中事件之間 的關係,而不是現有對象的屬性。這種轉變可能會消除關於時間是一種幻覺,或者時間的流逝是不真實的爭論。
相對論是一種描述四維時空連續體的數學理論,但它經常被解釋為一種關於物理的、存在的四維事物理論。本文澄清,相對論描述的是事件如何被排序和測量,而不是時空是什麼,例如,時空不是一種會因重力而彎曲和扭曲的物理實體。相對論應被理解為一種描述性框架,而不是關於動態四維物體存在的理論。理解這點至關重要,避免將數學模型誤認為真實存在的物理對象。
放棄時空和事件「存在」的觀念,將有助於物理學和哲學領域獲得更大的概念清晰性。這種觀點的轉變,並不需要犧牲現有模型的任何預測能力。這是一種概念上的重新調整,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事件與周圍世界的關係。
總之,本文透過質疑時空的存在,並強調「發生」和「存在」之間的區別,提供了一種新穎且可能具有變革性的現實觀點。儘管這種觀點挑戰了根深蒂固的科學和哲學假設,但這種重新評估為新的思想和探究途徑打開了大門。學者和研究生可以透過搜尋相關哲學和物理學論文,例如在PhilSci-Archive 或 arXiv 上搜尋相關主題,深入了解這些觀點,並參與到這場關於現實本質的持續討論中。
The Conversation. (2025, November 2). The bold idea that spacetime doesn’t
exist. ScienceDaily. Retrieved November 2, 2025 from www.sciencedaily.com/
releases/2025/11/251102011219.htm\n—\n Story Source:
Materials provided by The Conversation. Original written by Daryl Janzen, University of Saskatchewan. Note: Content may be edited for style and leng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