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字]:ChatGPT、OpenAI、醫療建議、法律建議、財務建議
[內文]:
人工智慧聊天機器人ChatGPT近期宣布一項重大政策調整,自2025年10月29日起,將不再提供「醫療、法律與財務」相關建議,引起廣大用戶熱議,甚至有用戶表示考慮退訂。
根據三立新聞網的報導,OpenAI此舉是為了避免使用者過度依賴AI建議,而可能面臨的風險。先前ChatGPT可以快速、有效地整理複雜資料,協助用戶處理醫療、法律、金融等問題,為使用者省下高額諮詢費用,因此吸引不少人付費訂閱。然而,隨著新政策上路,ChatGPT僅能以一般方式解釋法規、法院程序,但禁止起草合約、解釋具體案件,也不能推薦具體證券、交易操作或稅務策略等。
此一變動在國外論壇Reddit上引發討論,有用戶分享使用ChatGPT分析醫學影像被拒絕的經驗,並附上OpenAI的最新政策內容。許多用戶對此表達不滿,認為這些功能正是他們訂閱ChatGPT的原因。有些人表示,ChatGPT曾在他們母親的抗癌過程中提供很大幫助,現在卻無法再使用,感到非常遺憾。
針對用戶的質疑,OpenAI發言人澄清,這並非全面封禁,而是要劃清「資訊」與「建議」的界線。ChatGPT仍是幫助人們理解健康與法律資訊的絕佳工具,但被重新定位為「教育工具」,不再「扮演專家」或「顧問」。EBC東森新聞也指出,OpenAI此舉可能是出於法律責任與監管壓力的考量,避免因未經專業審查而導致誤診、錯誤法律行動或財務損失。
個人心得:
身為長期關注科技發展的觀察者,我認為OpenAI的決定是慎重的。在AI技術快速發展的同時,如何確保使用者安全與資訊的正確性,是所有科技公司必須面對的課題。ChatGPT此次的調整,或許會讓部分使用者感到不便,但從長遠來看,這有助於建立更可靠、更安全的AI應用環境。
事件癥結點:
此次事件的癥結點在於,AI在提供資訊的同時,如何避免使用者過度解讀,甚至將其視為專業建議,進而做出錯誤的判斷。OpenAI的舉動,實際上反映了AI在應用於醫療、法律和財務等專業領域時,所面臨的倫理和法律挑戰。
參考資料與本文對照:
本文主要參考三立新聞網和EBC東森新聞的報導。
- 三立新聞網的報導,提供了ChatGPT新政策的具體內容,以及用戶的反饋,支撐了本文對事件的描述。
 - EBC東森新聞的報導,補充了OpenAI官方的回應,以及此舉背後的考量,豐富了本文對事件的分析,讓讀者對事件有更全面的了解。
 
透過對這些資料的整合,本文嘗試呈現ChatGPT政策調整的背景、內容,以及可能帶來的影響,並提出筆者個人的觀點。
參考閱讀
ChatGPT新規上路!不再提供「3大超實用服務」 大批用戶喊退訂,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小時前
ChatGPT新規上路!不再提供「3大超實用服務」 大批用戶喊退訂,三立新聞網 setn.com via Yahoo奇摩新聞
ChatGPT突停止「3大服務」 網炸鍋喊退訂官方回應了,EBC東森新聞 via Yahoo奇摩新聞
黃明志捲謝侑芯猝逝案!圤智雨爆「小模求上位」黑暗內幕:用權力換資源,三立新聞網 setn.com via Yahoo奇摩新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