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腦驚人的重新聚焦機制揭秘:旋轉腦波引導思緒重回正軌
麻省理工學院 (MIT) 皮考爾研究所的最新研究,揭示了大腦從分心中恢復能力的背後神經機制。研究發現,旋轉腦波在引導思緒重回任務方面扮演著關鍵角色。這項突破性發現,讓我們得以一窺大腦的動態過程及其高效運算能力。對於身處資訊爆炸時代的學者與研究生而言,了解大腦的這種重新聚焦機制,有助於提升學習效率與研究品質。
研究人員發現,當大腦從分心中恢復時,前額葉皮層會出現同步神經活動,呈現出旋轉波的形式。這些波就像「牧羊人」一樣,引導神經活動回到正確的計算路徑。
這個發現暗示著大腦內存在一個動態且協調的過程,積極地克服干擾並維持認知穩定性。前額葉皮層負責決策和複雜思考,是這個恢復機制的核心。這項發現對於理解大腦如何有效地處理干擾、保持專注至關重要。
在一項視覺工作記憶任務中,分心會擾亂受試者的表現,導致錯誤或反應時間變慢。當分心擾亂表現時,代表腦波旋轉的圓圈會變得不完整(平均少了 30 度),而且旋轉速度也會變慢,這表示大腦未能恢復專注。
研究中使用了一種稱為子空間編碼的數學方法,來視覺化神經活動的協調性。這種技術揭示了與大腦從分心中恢復相關的旋轉模式。這也為我們提供了一個量化的指標,可以客觀地評估分心對於認知表現的影響。
當分心沒有導致錯誤時,神經活動會形成一個完整的圓圈,表明大腦已完全恢復專注和認知穩定性。旋轉的速度也與大腦恢復專注所需的時間相關。
旋轉的程度直接預測了任務表現。完整的旋轉表示完全恢復,而不完整的旋轉則表示專注力受損。這為大腦的恢復過程提供了可量化的證據。 研究者可以透過觀察腦波旋轉的完整性與速度,來評估不同的干擾因素對於認知表現的影響。
當分心和需要反應之間經過更多時間時,恢復情況會有所改善。數據顯示,大腦需要這段間隔才能在數學空間中完成其旋轉,並恢復神經和行為的專注。
這突顯了讓大腦有足夠的時間來處理資訊並在受到干擾後恢復專注的重要性。策略性地暫停可以顯著提高認知表現。 對於需要長時間專注的研究生來說,適時地休息與放鬆,有助於提升學習效率與成果。
旋轉模式僅在發生分心時才會出現,無論分心的類型如何,都不會自行產生。研究表明,神經元以高度協調的旋轉模式運作,以保持注意力。
這表明大腦僅在必要時才會主動啟動這些恢復機制,在已經保持專注時節省能量和資源。這提供了對大腦應對環境挑戰的適應性反應的深入了解。 這種機制也暗示著,大腦具有高度的效率,會根據實際需求來調整自身的運作模式。
通過子空間編碼觀察到的數學旋轉,被發現與實際的、在皮層上旋轉的行進波直接對應。實際的波以與子空間編碼中數學表示的波相同的速度旋轉。
這加強了研究結果的重要性,並暗示數學表示準確地反映了發生在大腦中的物理過程。 換句話說,研究者所觀察到的數學模式,並非僅僅是抽象的數學概念,而是真實地反映了大腦中的物理活動。
該研究表明,大腦可能正在使用這些行進波進行類比運算,這比數位運算更節省能源。這支持了大腦在複雜的運算過程中偏愛節能解決方案的觀點。
這種觀點挑戰了傳統的對神經運算的看法,並提供了一種新的方式來理解大腦的效率和適應性。它為探索大腦的運算能力與其能量消耗之間的關係開闢了新的途徑。 大腦的類比運算模式,也為人工智慧的發展提供了新的靈感。
總之,這項研究為旋轉腦波在分心後重新聚焦注意力方面所起的作用提供了令人信服的證據。透過揭示潛在的神經機制,這項研究為大腦從干擾中恢復並維持認知穩定性的卓越能力提供了寶貴的見解。未來的研究可能會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探索大腦功能的複雜性,並開發增強專注力和認知表現的策略。
Picower Institute at MIT. (2025, November 4). MIT scientists discover how the
brain spins back into focus. ScienceDaily. Retrieved November 4, 2025 from
www.sciencedaily.com/releases/2025/11/251104013002.htm\n—\n Story Source:
Materials provided by Picower Institute at MIT. Note: Content may be edited for style and leng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