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靜觀的陰影:冥想隱藏的風險與應對之道
「這種類型的研究應該在新治療介入項目開發的最初階段就進行……但由於各種複雜的原因,特別是對於基於正念的項目,這種情況並沒有發生。」- 墨爾本大學心理學家 Nicholas Van Dam。
冥想,一種被廣泛讚譽為減輕壓力、提升生產力的工具,近年來在台灣蔚為風潮。然而,如同任何一種強大的身心練習,冥想並非毫無風險。本文旨在揭示冥想可能帶來的潛在負面影響,並為台灣的學者與研究生提供指引,以更全面、更安全的方式探索冥想。
子段落標題1: 冥想熱潮下的隱憂:研究滯後的風險
冥想在台灣的普及速度驚人,從企業培訓到學術研究,都能看到它的身影。然而,與此同時,針對冥想潛在風險的研究卻相對滯後。正如墨爾本大學心理學家 Nicholas Van Dam 所指出的,許多正念項目在推廣之初,並未經過充分的風險評估。這種情況可能會導致人們在不了解潛在負面影響的情況下,盲目地投入冥想練習,進而增加不良體驗的風險。
長久以來,冥想被視為舒緩身心的良方。然而,研究表明,冥想也可能引發一些負面體驗,例如:
* 恐慌發作:某些人在冥想過程中可能會感到呼吸困難、心跳加速,甚至出現恐慌症狀。
* 創傷記憶入侵 (PTSD):冥想有時會觸發個體過去的創傷記憶,導致情緒困擾。
* 解離感或失真感:部分冥想者可能會感到與自身或周圍環境脫節,產生不真實感。
這些負面體驗的出現頻率因人而異,有些研究報告顯示,僅有 1% 的冥想者經歷副作用,而另一些研究則指出,這一比例可能高達三分之二。
子段落標題3: 美國大型研究的警示:冥想副作用的普遍性
一項在美國進行的大規模研究顯示,近 60% 的冥想者表示經歷過至少一種副作用。更令人擔憂的是,約 30% 的人體驗到具有挑戰性或令人痛苦的影響,而 9% 的人則報告出現功能障礙。
這些數據表明,冥想的副作用可能比我們想像的更為普遍,不容忽視。
子段落標題4: 高風險族群:精神健康狀況與密集靜修
研究發現,某些族群更容易在冥想中產生負面體驗。
* 精神健康狀況:有既往精神健康問題或心理困擾的人,更容易受到冥想的負面影響。
* 密集靜修:長時間的靜默冥想可能會增加功能障礙的風險。
這些因素表明,冥想並非適合所有人,某些冥想方式可能更具風險。在台灣,隨著冥想課程和靜修營的日益普及,我們更應關注這些高風險族群,提供適當的指導與支持。
面對冥想的潛在風險,知情同意至關重要。冥想導師和臨床醫師應充分告知參與者冥想可能帶來的潛在不適和挑戰,並提供相應的指導。
這包括解釋不適可能是心理探索的正常部分,但嚴重的功能障礙應認真對待。在台灣,我們應加強對冥想導師的培訓,提升他們對冥想風險的認知,並學習如何應對突發狀況。
冥想並非一種普遍有益的練習。如果冥想對某個人不起作用,那可能不是因為個人做錯了什麼,而是因為它可能不適合這個人。
「這些練習並不適合所有人……如果它們不起作用,不一定是因為這個人做錯了什麼。而是因為這可能只是一個不好的匹配。」
認識到這一點可以避免產生無力感,並鼓勵探索其他心理健康實踐。在台灣,我們應鼓勵人們以開放的心態嘗試不同的冥想方式,並在必要時尋求專業的幫助,找到最適合自己的身心健康之路。
總結來說,冥想作為一種古老的身心練習,具有諸多益處。然而,我們不能忽視其潛在的風險。透過更深入的研究、更完善的知情同意流程,以及更個性化的指導,我們可以幫助更多人安全地享受冥想帶來的益處。
Association for Psychological Science. (2025, November 5). Scientists uncover
meditation’s hidden side effects. ScienceDaily. Retrieved November 5, 2025 from
www.sciencedaily.com/releases/2025/11/251105050730.htm\n—\n Story Source:
Materials provided by Association for Psychological Science. Note: Content may be edited for style and leng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