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現維蘇威火山:18世紀機械火山的現代新生
「在250年後的今天,我們的學生們能夠讓這個沉寂的項目重獲新生,真是恰逢其時。」—— Richard Gillespie 博士
18世紀,科學與藝術交織的啟蒙時代,人們對自然的探索充滿了浪漫主義色彩。維蘇威火山,這座位於義大利的活火山,不僅是地質學研究的焦點,更是藝術家和旅行家們靈感的源泉。英國駐那不勒斯大使威廉·漢彌爾頓爵士(Sir William Hamilton)正是這股火山熱情的代表人物。他不僅是一位外交家,更是一位火山學家和收藏家,對維蘇威火山情有獨鍾。漢彌爾頓委託繪製了大量的火山噴發圖,並詳細記錄了火山活動,試圖理解這股大自然的力量。他更進一步,構思了一個精巧的機械裝置,旨在模擬火山噴發的景象,將科學觀察轉化為視覺奇觀。這個夢想,在250年後,由墨爾本大學的學生們運用現代科技,讓它得以實現。
漢彌爾頓爵士的機械火山模型並非憑空想像,而是受到了當時流行的火山繪畫的啟發。其中,由英國-義大利畫家皮耶特羅·法布里斯(Pietro Fabris)創作的《熔岩夜景》(Night view of a current of lava)水彩畫,描繪了熔岩流動的壯麗景象,深深吸引了漢彌爾頓。他以這幅畫為基礎,設計了一套精密的機械結構,試圖重現畫中的光影和動態效果。然而,儘管漢彌爾頓留下了詳細的草圖,這項計畫在他生前可能並未真正實現。幸運的是,一份詳細的設計草圖被保存在波爾多市政圖書館,為後人提供了重建這座機械火山的重要線索。這份草圖不僅是歷史的見證,更是現代學生們得以重現漢彌爾頓夢想的基石。
墨爾本大學的學生徐心雨(Xinyu Xu,Jasmine)和曾宇吉(Yuji Zeng,Andy)肩負起重現漢彌爾頓機械火山的重任。他們沒有採用18世紀的鐘錶機械結構,而是選擇了更現代化的技術。雷射切割的木材和壓克力成為模型的主要材料,精確地還原了火山的外形和內部結構。可程式化的LED燈光則模擬了熔岩的 glowing 效果,透過控制燈光的亮度、顏色和閃爍頻率,營造出逼真的火山噴發景象。電子控制系統則負責協調各個部件的運作,使整個模型呈現出動態的效果。這些現代科技的運用,不僅讓漢彌爾頓的設計重見天日,更賦予了它新的生命力。
儘管使用了現代科技,學生們在重建過程中仍然面臨著與漢彌爾頓當年相似的挑戰:如何隱藏機械結構,讓觀者完全沉浸在火山噴發的視覺奇觀中?這需要精巧的設計和不斷的實驗,才能找到光影的平衡點。學生們發現,過於明亮的燈光會暴露內部的機械結構,而過於昏暗的燈光則無法展現熔岩的 glowing 效果。他們不斷調整燈光的角度、亮度和顏色,力求在視覺效果和隱蔽性之間找到最佳的平衡。這種對細節的追求,不僅體現了工程師的專業素養,也傳承了漢彌爾頓對完美的追求。
在研究工程師安德魯·科吉奧斯(Andrew Kogios)的指導下,徐心雨和曾宇吉不僅學習了專業知識,更培養了團隊合作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個項目不僅是學術研究,更是一次寶貴的實踐經驗,為他們的未來職業生涯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科吉奧斯強調,這種結合理論與實踐的學習方式,有助於學生們更好地掌握知識,並在未來的職場中脫穎而出。目前,這座重生的機械火山已成為墨爾本大學拜利圖書館(Baillieu Library)「壯遊」(The Grand Tour)展覽的焦點,展期至2026年6月28日。公眾可以親身欣賞這座結合了歷史、科學和藝術的傑作,感受啟蒙時代的火山熱情。如果您對這項研究感興趣,可以搜尋墨爾本大學的相關新聞稿和展覽資訊,以獲取更多詳細信息。
科學普及的意義:激發對科學的興趣
重現維蘇威火山的機械模型,不僅是對歷史的致敬,更是對科學普及的一種創新嘗試。透過這個生動有趣的裝置,公眾可以更直觀地了解火山的形成和噴發機制,激發對地球科學的興趣。這種將科學知識融入藝術創作的方式,有助於打破學術與大眾之間的隔閡,讓更多人感受到科學的魅力。在當今社會,科學普及的重要性日益凸顯。我們需要更多類似的創新項目,將複雜的科學概念轉化為易於理解和接受的形式,提高全民的科學素養。
University of Melbourne. (2025, November 7). After 250 years, an 18th-century
mechanical volcano erupts to life. ScienceDaily. Retrieved November 7, 2025 from
www.sciencedaily.com/releases/2025/11/251107010306.htm\n—\n Story Source:
Materials provided by University of Melbourne. Note: Content may be edited for style and leng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