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陸板塊剝離:海洋火山活動的隱藏推手?
「數十年來,我們早就知道海洋地幔的部分區域看起來奇怪地受到了污染,彷彿一些古老大陸的碎片最終進入了那裡。」— Thomas Gernon 教授
這句話道出了地質學界長期以來的一個謎團:在遠離板塊邊界的海洋島嶼上,為何會出現具有大陸化學特徵的火山活動?過去,學界普遍認為是回收的海洋沉積物或深部地幔柱是主要原因。然而,一項新的研究揭示了一個更令人驚訝的機制:大陸板塊的緩慢剝離,以及由此產生的「地幔波」,正在為這些海洋火山提供燃料。
子段落標題1: 大陸板塊剝離與海洋火山的關聯:一個長久以來的謎團
長期以來,地質學家對於遠離板塊邊界的海洋島嶼,卻帶有「大陸化學指紋」的現象感到困惑。這些島嶼的岩石成分,與典型海洋地殼的來源——中洋脊火山作用——截然不同,反而更接近大陸地殼的組成。這就像在一片海洋中發現了一塊大陸的碎片,令人費解。
過去,對於這種現象的解釋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一是回收的海洋沉積物,即海洋地殼在俯衝帶被帶入地幔後,又重新回到地表的過程;二是深部地幔柱,即來自地幔深處的熱柱,將深部的物質帶到地表。然而,這些解釋並不能完全解釋所有觀測到的現象,尤其是在某些特定區域,例如印度洋上的聖誕島。
新的研究表明,大陸板塊並非是靜止不變的整體,而是會發生緩慢的「剝離」現象。想像一下,大陸就像一顆洋蔥,最外層的薄片會緩慢地從底部脫落,沉入下方的地幔之中。
這些大陸碎片富含大陸地殼特有的元素,例如鍶、釹和鉛等。當這些碎片沉入海洋地幔後,會改變地幔的化學成分,進而影響到火山噴發的物質組成。換句話說,這些大陸碎片就像是為火山提供「燃料」的來源,使得火山噴發的岩漿帶有大陸的化學特徵。
那麼,是什麼力量在驅動大陸板塊的剝離?研究團隊的電腦模擬顯示,大陸板塊的分裂會引發一種緩慢移動的「地幔波」,這種波沿着大陸的底部行進,將大陸深層的物質剝離下來。
這些地幔波發生在地下150-200公里的深度,以極其緩慢的速度移動,大約只有蝸牛速度的百萬分之一。儘管速度緩慢,但它們的力量卻不容小覷,能夠將大量的大陸物質剝離下來,並將其帶入海洋地幔。
這些從大陸板塊上剝離下來的碎片,可以被地幔波攜帶超過1000公里,進入海洋地幔深處。在那裡,它們可以持續數百萬年地為火山活動提供燃料。這也解釋了為什麼在遠離大陸陸地的火山島嶼上,也能發現大陸物質的影響。
想像一下,這些大陸碎片就像是深海中的潛艇,它們緩慢地移動,不斷釋放能量,為周圍的火山提供動力。這種機制為我們理解海洋火山的成因提供了一個全新的視角。
印度洋海山群是一個絕佳的案例,可以驗證地幔波模型的有效性。這些海山形成於岡瓦納大陸分裂之後,當時,地幔中湧現出一股富含大陸物質的岩漿,形成了這些海山。
研究表明,這些海山的化學特徵隨著時間的推移而逐漸減弱,即使沒有深部地幔柱的存在,也能觀察到這種變化。這表明,大陸碎片可能是一種更重要的影響因素,它們為火山活動提供了最初的「啟動」能量,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它們的影響力逐漸減弱。
「我們並沒有排除地幔柱的可能性,但這項發現指出了一種全新的機制,它也塑造了地球地幔的組成。」— Thomas Gernon 教授
這項研究不僅解釋了海洋火山的成因,更重要的是,它揭示了一種新的地幔動力學機制——地幔波。地幔波與傳統的地幔柱一起,共同塑造了地球地幔的組成,並留下了持久的化學印記。
對於台灣的學者和研究生來說,這項研究提供了一個深入思考地球動力學的新機會。我們不僅要關注板塊構造和地幔柱的作用,更要關注大陸板塊的內部變化,以及由此產生的地幔波效應。透過結合地震學、地球化學和數值模擬等方法,我們有望更深入地了解地球內部的奧秘,並更好地預測火山活動和地震等地質災害。
欲了解更多細節,讀者可以搜尋該研究論文,標題為”Hidden Forces Fuel Ocean Volcanoes: Continental Peeling and Mantle Waves”,發表在相關的地球科學期刊上。
University of Southampton. (2025, November 12). Earth is slowly peeling its
continents from below, fueling ocean volcanoes. ScienceDaily. Retrieved November
12, 2025 from www.sciencedaily.com/releases/2025/11/251112011806.htm\n—\n Story Source:
Materials provided by University of Southampton. Note: Content may be edited for style and leng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