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格陵蘭冰川融化:光纖揭示的隱藏海浪與氣候變遷的警鐘
“我們的整個地球系統至少在一定程度上依賴於這些冰蓋。這是一個脆弱的系統,如果溫度升高得太高,它可能會崩潰。” – 華盛頓大學博士後研究員多米尼克·格拉夫
格陵蘭冰蓋的快速融化已成為全球氣候變遷中最受關注的議題之一。最近,一項由蘇黎世大學和華盛頓大學領銜的國際研究團隊,首次利用光纖技術,揭示了冰山崩解如何影響冰川融化,以及驅動這一過程的隱藏力量:水下內波。這項發表在《自然》雜誌上的研究,為我們理解冰川與海洋間的複雜互動提供了嶄新的視角,也為我們敲響了氣候變遷的警鐘。這項研究提醒我們,氣候變遷對地球的影響是深遠而複雜的。我們需要採取緊急行動,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保護我們的冰川和地球的未來。
冰山崩解指的是大型冰塊從冰川前端斷裂並墜入海洋的過程。儘管這是一種自然現象,但由於全球氣溫的上升,近年來冰山崩解的速度正在急劇加快。此現象不僅直接導致海平面上升,更對格陵蘭峽灣的生態系統造成深遠的影響。想想看,原本穩固的冰川前端,因為氣溫升高而變得脆弱,巨大的冰塊如同熟透的果實般脫落,落入海中,這不僅僅是自然景觀的變化,更是氣候變遷帶來的實質威脅。
光纖技術:穿透水下迷霧的利器
為了深入了解冰山崩解的具體機制,研究團隊在格陵蘭南部Eqalorutsit Kangilliit Sermiat冰川前的峽灣海底,鋪設了一條長達十公里的光纖電纜。這條電纜採用分布式聲學傳感(DAS)技術,能夠精確檢測到由冰川活動、海洋波浪和溫度變化所引起的微小振動。這項技術如同醫學上的精準診斷工具,讓我們得以「聽」到水下的聲音,了解冰川與海洋之間的細微互動。透過分析光纖電纜傳回的數據,研究人員得以突破傳統觀測方式的局限,揭開水下世界的神秘面紗。
研究人員利用光纖電纜監測到了一種此前未被充分認識的現象:冰山崩解後產生的表面波(冰崩海嘯)會混合上層海水,由於格陵蘭峽灣的海水比融水更溫暖且密度更高,它會下沉到更深的水層。更重要的是,研究團隊還發現了一種持續在不同密度水層之間移動的內部水下波。這些內波的高度甚至可以與摩天大樓相媲美,但由於它們在水面下活動,因此難以察覺。然而,這些隱藏的內波卻扮演著加速冰川融化的關鍵角色。它們能夠長時間混合海水,將溫暖的海水帶到冰川邊緣,加速融化和侵蝕,並進一步促進冰山崩解。這種「冰崩倍增效應」是過去未被充分認識的,它的發現讓我們對冰川融化的複雜性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格陵蘭冰蓋融化的全球影響:海平面上升與洋流擾動
格陵蘭冰蓋的融化對全球海平面具有重大影響。如果它完全融化,全球海平面將上升約7米,這將對沿海城市和島嶼國家構成嚴重的威脅。此外,大量融水的湧入還可能擾亂重要的洋流,例如墨西哥灣暖流,進而對歐洲的氣候產生重大影響。想像一下,如果格陵蘭冰蓋完全消失,全球海岸線將發生怎樣的變化?許多繁華的沿海城市將面臨被淹沒的風險,而氣候模式的改變也將對農業、漁業和生態系統造成不可估量的影響。
科學研究的局限與未來展望:更精準的氣候模型
蘇黎世大學地理系教授、該研究的共同作者安德烈亞斯·維利強調:“我們之前的測量常常只是觸及表面,因此需要一種新的方法。” 這項研究提醒我們,過去的冰川研究可能因為技術限制而存在盲點。
未來的研究方向應該包括:
- 更廣泛的光纖網絡監測:在更多冰川周圍部署光纖電纜,以獲取更全面的數據,了解不同地區冰川融化的差異性。
- 開發更精準的氣候模型:將內波效應納入氣候模型中,以更準確地預測冰川融化的速度和對全球氣候的影響。
- 多學科合作研究:結合冰川學、海洋學、氣象學等多個領域的知識,深入探討冰川、海洋和氣候之間的複雜交互作用。
欲了解更多關於格陵蘭冰川融化的研究,可以透過搜尋關鍵字「格陵蘭冰川」、「光纖監測」、「冰崩海嘯」、「氣候變遷」等,在學術資料庫或期刊中找到相關論文與研究報告。
氣候變遷的警鐘:採取行動,保護地球的未來
華盛頓大學的博士後研究員多米尼克·格拉夫警告說:“我們的整個地球系統至少在一定程度上依賴於這些冰蓋。這是一個脆弱的系統,如果溫度升高得太高,它可能會崩潰。” 這項研究再次提醒我們,氣候變遷對地球的影響是深遠而複雜的。我們需要立即採取行動,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發展永續能源,並加強國際合作,共同應對氣候變遷的挑戰。保護格陵蘭的冰川,不僅僅是保護一個地區的生態環境,更是保護我們整個地球的未來。作為學者與研究生,我們更應該積極參與相關研究,為減緩氣候變遷貢獻一份力量。
University of Zurich. (2025, November 14). Massive hidden waves are rapidly
melting Greenland’s glaciers. ScienceDaily. Retrieved November 14, 2025 from
www.sciencedaily.com/releases/2025/11/251113071623.htm\n—\n Story Source:
Materials provided by University of Zurich. Note: Content may be edited for style and leng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