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劃時代顯微鏡:微觀與奈米世界的同步揭秘
「觀察極小與極大,是科學永恆的魅力。東京大學開發的新型顯微鏡,正引領我們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同時探索細胞的微觀結構與奈米級細節。」
顯微鏡技術的革新:告別染色的無損觀察
傳統顯微鏡為了提高影像對比度,往往需要使用染劑。然而,這些染劑可能對細胞造成傷害,甚至改變其原本的生理狀態,影響實驗結果的準確性。東京大學研發的這款劃時代顯微鏡,最大的突破在於它採用「無標記」(label-free)成像技術,無需任何染色步驟,就能清晰呈現細胞內部的微觀和奈米結構,實現真正的無損觀察。
傳統顯微鏡在觀察不同尺度的結構時,常常需要調整參數或更換設備,難以同時兼顧。而新型顯微鏡具備極寬廣的動態範圍,其訊號偵測範圍比傳統顯微鏡寬闊 14 倍。這意味著,它可以同時捕捉到細胞內巨大結構(如細胞核)和微小結構(如蛋白質分子)的訊號,無需犧牲任何細節,為研究人員提供更全面的視野。
「細節是魔鬼,也是天使。」科學研究往往需要在看似微不足道的細節中,發現重要的線索。
這款顯微鏡的另一個關鍵創新,在於它能夠同時捕捉細胞產生的前向散射光和後向散射光。前向散射光主要用於「定量相位顯微術」(QPM),擅長呈現細胞的微觀形態;後向散射光則應用於「干涉散射顯微術」(iSCAT),能夠精準偵測奈米級的微小顆粒。透過整合這兩種技術的優勢,新型顯微鏡得以在同一影像中,同時呈現細胞的整體形態和奈米級的細微結構。
正如陰陽相生,正反互補,雙向散射光的運用,讓顯微鏡的觀察能力達到前所未有的境界。
由於前向散射光和後向散射光混雜在一起,如何將它們有效地分離,是開發新型顯微鏡的一大挑戰。研究團隊開發出精密的訊號處理技術,成功地將兩種散射光訊號分離,並將噪聲降到最低,避免訊號混淆。東京大學研究團隊成員Toda如此形容這項挑戰:「我們最大的挑戰在於,如何在降低噪音、避免訊號混合的同時,乾淨地分離來自單一影像的兩種訊號。」這項技術突破,讓研究人員能夠準確地辨識和分析細胞內微觀和奈米級的特徵。
除了呈現影像,新型顯微鏡還能進一步分析前向散射光和後向散射光的模式,估算細胞內個別粒子的尺寸和折射率。折射率是光線穿過物質時彎曲或散射程度的指標,可以用於識別細胞內不同的物質。這項量化分析功能,為研究人員提供了更多關於細胞組成的物理特性資訊,有助於深入了解細胞的運作機制。
活細胞動態觀察:揭示細胞死亡的奧秘
為了驗證新型顯微鏡的性能,研究團隊利用它觀察細胞死亡過程中的變化。結果顯示,這款顯微鏡能夠同時捕捉到細胞死亡過程中,微觀和奈米尺度的事件,提供對細胞動態過程的全面視野。這項成果證明,新型顯微鏡在研究複雜的生物過程方面,具有巨大的潛力。
研究團隊計畫將新型顯微鏡應用於更廣泛的領域,例如研究外泌體(exosomes)和病毒等更小的顆粒,並將其應用於藥物開發和生物技術領域的品質控制。透過觀察這些微小顆粒的特性,研究人員有望開發出更有效的藥物和診斷工具,為人類健康做出貢獻。
「觀往知來。」顯微鏡技術的每一次進步,都為科學研究開闢了新的道路。相信這款劃時代的顯微鏡,將引領我們更深入地探索生命奧秘,為解決醫學難題帶來新的希望。
若讀者想了解更多關於這項研究的細節,可以透過搜尋 “Revolutionary Microscope Unveils Micro and Nano Worlds Simultaneously” 找到相關的學術論文和新聞報導。
School of Science, The University of Tokyo. (2025, November 17). “Great Unified
Microscope” reveals micro and nano worlds in a single view. ScienceDaily.
Retrieved November 17, 2025 from www.sciencedaily.com/releases/2025/11/
251117091134.htm\n—\n Story Source:
Materials provided by School of Science, The University of Tokyo. Note: Content may be edited for style and leng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