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球腎臟病的無聲海嘯:台灣學者與研究生的警鐘
「我們的研究顯示,慢性腎臟病是常見、致命且日益嚴重的公共衛生議題。」- Josef Coresh, MD, PhD, NYU Langone’s Optimal Aging Institute
慢性腎臟病(CKD)正以驚人的速度在全球蔓延,對公共衛生構成重大威脅。近期一項全面的分析突顯了CKD盛行率和死亡率的急劇上升,迫切需要全球決策者和醫療保健提供者立即關注和採取行動。本文深入探討了該研究的關鍵發現,分析了主要的驅動因素、風險因子以及解決這一日益嚴重的健康危機的潛在方案,希望藉此引起台灣學界對此議題的重視。
慢性腎臟病患者人數已超過一倍,從1990年的3.78億人激增至2023年的7.88億人。這種指數級的增長凸顯了採取積極措施,以減輕該疾病對全球衛生系統影響的迫切需要。這不僅僅是數字的堆疊,更是代表著無數家庭的破碎與社會醫療資源的沉重負擔。在台灣,我們雖擁有相對完善的健保體系,但面對如此快速增長的趨勢,也必須及早預防與應對。
CKD現在已成為全球主要的死亡原因之一,僅2023年就奪走了約150萬人的生命。考慮到人口結構的變化,自1993年以來,死亡人數增加了6%以上。不斷上升的死亡率表明了該疾病的嚴重程度以及管理其進展的挑戰。許多人往往在疾病晚期才被診斷出來,錯失了最佳的治療時機,這也是死亡率居高不下的原因之一。台灣的洗腎人口密度在全球名列前茅,這是一個警訊,提醒我們必須加強早期篩檢與介入。
心血管健康的隱形威脅:腎臟與心臟的連結
腎功能受損是心臟病的主要因素,約佔2023年全球心血管死亡人數的12%。這突顯了腎臟和心血管健康的相互關聯性,強調了同時解決這兩種疾病的重要性。台灣的心血管疾病盛行率也相當高,CKD的影響更是不容忽視。研究顯示,CKD患者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顯著增加,因此,我們必須將腎臟健康納入整體心血管風險評估中。
危險因子:可預防的風險
高血糖、高血壓和高身體質量指數(BMI)已被確定為發展為慢性腎臟病的最重要危險因子。通過生活方式的改變和醫療干預來控制這些危險因子,可以在預防和管理CKD方面發揮關鍵作用。台灣的飲食習慣和生活方式正面臨快速的轉變,高糖、高油、高鹽的飲食以及缺乏運動已成為普遍現象。因此,推廣健康飲食、規律運動和維持理想體重,對於降低CKD的風險至關重要。
早期介入的黃金窗口:延緩疾病進程的機會
研究中的大多數個體都處於慢性腎臟病的早期階段,這為介入提供了一個關鍵的窗口。及時的治療和生活方式的改變可以顯著延遲或預防對透析或移植的需求。早期檢測和管理對於減緩疾病進展和改善患者預後至關重要。台灣的健保體系提供了相對便利的就醫途徑,我們應該善用這些資源,鼓勵民眾定期進行腎功能檢查,特別是那些具有高風險因子的人群。
在撒哈拉以南非洲、東南亞、拉丁美洲和其他低收入地區,獲得透析和腎臟移植的機會仍然受到嚴重限制,加劇了CKD在這些地區的負擔。解決這些不平等現象需要協同努力,以改善服務欠缺社區的醫療保健基礎設施和可負擔性。雖然台灣的醫療資源相對充足,但我們也應該關注弱勢族群,確保他們能夠獲得及時和適當的治療。
雖然已經出現了可以減緩疾病進展並降低心血管事件風險的新藥物,但要充分實現其在全球範圍內的益處還需要時間。需要增加尿液檢測以早期發現CKD,並且必須確保更廣泛地獲得可負擔的療法。持續研究和開發創新療法,加上改善醫療保健的可及性,對於減輕CKD的全球影響至關重要。台灣的研究人員在腎臟病領域也取得了不少進展,我們應該繼續支持相關研究,並加強國際合作,共同對抗這一疾病。
總之,這場不斷升級的無聲腎臟危機需要全球的緊急關注。通過理解這項綜合分析的關鍵發現,我們可以優先考慮早期檢測,解決可改變的風險因子,並確保公平地獲得治療。決策者、醫療保健提供者和研究人員之間的協同努力對於阻止這種日益嚴重的健康緊急事件,並改善數百萬受慢性腎臟病影響的人的生活至關重要。對於台灣的學者與研究生而言,這不僅是一個研究課題,更是一份社會責任,期許我們能共同努力,為改善腎臟健康貢獻一份力量。要獲取更多相關資訊,可以搜尋 “The Escalating Silent Kidney Crisis: A Global Health Emergency” 關鍵字,以找到相關研究報告和新聞報導。
NYU Langone Health / NYU Grossman School of Medicine. (2025, November 18). A
silent kidney crisis is spreading faster than anyone expected. ScienceDaily.
Retrieved November 18, 2025 from www.sciencedaily.com/releases/2025/11/
251117095646.htm\n—\n Story Source:
Materials provided by NYU Langone Health / NYU Grossman School of Medicine. Note: Content may be edited for style and leng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