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生物保育:一場典範轉移的競賽
“這是第一個致力於保護微生物生物多樣性的全球聯盟,旨在確保微生物被視為地球生態、氣候和健康系統的關鍵。” – Jack Gilbert 教授
微生物生物多樣性往往被忽視,但現在正處於全球保育工作的最前線。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發起了一項開創性的倡議,旨在將微生物納入保育規劃,認識到它們在地球健康和生態平衡中的重要作用。這代表保育觀念的一大轉變,不再只關注大型動植物,而是將目光投向這個「隱形的99%生命」。
微生物保育專家組(MCSG)的成立:全球首個專注於微生物保育的聯盟
2025年7月,IUCN正式成立了微生物保育專家組(MCSG),由 Jack Gilbert 教授和 Raquel Peixoto 共同擔任主席。這標誌著全球第一個致力於保護微生物生物多樣性的聯盟誕生,他們將微生物視為生態、氣候和健康系統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此之前,2025年5月曾舉辦一次研討會,匯集了保育專家和微生物學家,共同探討如何在微生物主導的世界中應用傳統的保育目標。可以將 MCSG 的成立視為 IUCN 在保育領域的一大步,開始正視微生物的重要性。
微生物生物多樣性的重要性:維繫生態系統的基石
微生物對於土壤肥力、碳循環、海洋生產力以及動植物的健康至關重要。忽視它們會削弱氣候韌性、糧食安全和生態系統恢復工作。MCSG 旨在將微生物學直接納入 IUCN 的保育機制中。例如,在植物的根圈中,存在大量的微生物群落,它們協助植物吸收養分,抵抗病害,甚至調控植物的生長。如果我們只關注植物本身,而忽略了這些重要的微生物夥伴,那麼保育工作就可能事倍功半。
微生物保育路線圖的五大核心組成部分:系統性地整合微生物考量
該路線圖概述了 IUCN 物種保育週期的五個核心組成部分:評估(Red List 指標)、規劃(倫理和經濟框架)、行動(試點恢復項目)、網絡(連接科學家和原住民管理者)以及溝通與政策(公共和政策宣傳)。這些組成部分旨在系統性地將微生物考量納入現有的保育框架中。例如,「行動」包括珊瑚益生菌和土壤碳微生物群等項目,以恢復生態系統。我們可以想像,透過分析土壤中的微生物組成,可以更精準地判斷土壤的健康狀況,進而制定更有效的土壤改良策略。
微生物保育面臨的挑戰:重新定義保育概念
為微生物建立保育框架面臨著複雜的科學和概念障礙。這些挑戰包括定義「微生物物種」、整合基因組數據,以及克服微生物過於頑強而不需要保護的觀念。
“微生物保育必須應對巨大的、看不見的多樣性以及高度動態的群落結構,這些結構挑戰了傳統的物種概念……所有這些都需要重新定義『喪失』、『恢復』和『微生物的權利』。” – Jack Gilbert 教授
微生物生命的獨特特性需要對現有的保育方法進行調整。舉例來說,傳統的物種定義是基於形態學的差異,但對於微生物而言,基因上的差異可能更具有意義。此外,微生物的水平基因轉移現象也使得物種的界定更加困難。
即將到來的目標包括到 2027 年開發第一個微生物紅色名錄框架、創建全球微生物熱點地圖、測試保育策略,並確保到 2030 年將微生物指標納入 IUCN 和聯合國生物多樣性目標中。這些目標代表著將微生物保育納入全球生物多樣性戰略的具體步驟。例如,微生物生物修復就是測試保育策略的一個例子。透過篩選和利用具有特定功能的微生物,可以有效地清除土壤、水體中的污染物,達到環境保護的目的。
持續投資對於擴大全球微生物監測網絡至關重要。將微生物納入國家生物多樣性和氣候戰略、建立公眾微生物素養以及利用數字雙胞胎和 AI 工具對於長期進展也至關重要。長期成功取決於財政支持和更廣泛的社會對微生物重要性的理解。例如,將微生物納入國家生物多樣性包括 “30 by 30 “政策。這指的是在 2030 年前保護地球上 30% 的陸地和海洋,而微生物在這些區域的健康和功能中扮演著關鍵角色。
IUCN 批准 MCSG 成為正式專家組是一個重要的里程碑,正式將全球保育範圍擴展到微生物,這標誌著保育優先事項的根本轉變。這項批准代表著對微生物保育重要性的重大肯定,並為未來的行動提供了一個框架。 台灣的學者和研究生可以關注 IUCN 網站上關於 MCSG 的最新動態,並查閱相關的學術期刊和報告,以了解微生物保育的最新進展。
Applied Microbiology International. (2025, November 20). Why saving microbes may
be the most important conservation effort ever. ScienceDaily. Retrieved November
20, 2025 from www.sciencedaily.com/releases/2025/11/251120102600.htm\n—\n Story Source:
Materials provided by Applied Microbiology International. Note: Content may be edited for style and leng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