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函深處的秘密:解開地球生命起源的謎團
“這些並非隨機的怪異現象,它們是地球早期歷史的指紋。如果我們能夠理解它們為何存在,我們就能理解地球是如何形成的,以及為何它變得適合居住。” – Yoshinori Miyazaki
地函巨大低剪切速度省份(LLSVPs)與超低速帶(ULZs):挑戰地球形成的傳統理論
地球內部隱藏著兩個巨大的、不尋常的結構,長期以來一直困擾著科學家們,它們被稱為大地函低剪切速度區(Large Low-Shear-Velocity Provinces, LLSVPs)和超低速帶(Ultra-Low-Velocity Zones, ULZs)。這兩個結構體積龐大、形狀奇異、行為怪異,很難用我們已知的地球形成和演化知識來解釋它們。LLSVPs 位於非洲和太平洋下方,而 ULZs 則是附著在地核上的薄層,部分熔融。它們都會減緩地震波的速度,這表明其物質成分非常特殊。對台灣的學者和研究生來說,理解這些深部構造的性質,有助於我們更全面地認識地球的動力學過程,並與地表現象建立更深刻的連結。
岩漿洋矛盾:對地函冷卻後化學分層的期望與地震觀測結果相悖
地球在早期歷史中曾被一個巨大的岩漿海洋覆蓋。科學家們普遍認為,當岩漿海洋冷卻下來時,地函應該會形成清晰的化學分層,就像冷凍果汁會分離成不同的層次一樣。然而,地震數據顯示,實際情況並非如此。LLSVPs 和 ULZs 並非均勻分佈的層狀結構,而是以複雜且不規則的形態堆積在地函底部。這種觀測結果與岩漿海洋冷卻後的預期化學分層產生了矛盾。
“這種矛盾是研究的起點。如果我們從岩漿海洋開始,然後進行計算,我們就無法得到今天地球地函中的樣子。一定有什麼東西被忽略了。” – Yoshinori Miyazaki
這個矛盾激發了科學家們去尋找新的解釋,並重新審視地球形成的過程。
地核物質洩漏:核心物質進入地函,擾亂化學分層
研究表明,缺失的一環可能是地球的核心。研究團隊的模型顯示,在數十億年的時間裡,矽和鎂等元素緩慢地從地核洩漏到地函中。這種混合會擾亂強化學層的形成,可能也能解釋為什麼 LLSVPs 和 ULZs 具有如此奇怪的成分。科學家們認為,它們是 “基底岩漿海洋” 冷卻後的殘餘物,並受到了來自地核物質的影響。台灣的研究團隊可以利用地球化學的知識,分析火山岩中的同位素組成,來追蹤這些來自地核的物質,進一步驗證這個假說。
對行星宜居性的影響:地函–地核相互作用對地球的熱釋放、火山活動和氣候演化有著重大影響
地函和地核之間的相互作用可能對地球的熱釋放、火山活動,甚至大氣層的長期演變產生了重大影響。從這個角度來看,我們可以更好地理解為什麼地球最終擁有海洋和生命,而金星卻變得異常炎熱,火星則變得寒冷而荒蕪。
“地球有水、生命和相對穩定的氣候。金星的大氣層比地球厚 100 倍,而且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碳,而火星的大氣層非常稀薄。我們並不完全理解這是為什麼。但是,一個行星內部發生的事情,也就是它的冷卻方式、它的各層如何演變,可能是答案的重要組成部分。” – Yoshinori Miyazaki
理解地球深部的動力學過程,對於我們理解地球的獨特性,以及探尋其他行星的宜居性至關重要。
與火山熱點的聯繫:地函深處結構與火山熱點之間的關聯
透過整合地震數據、礦物物理學和地球演化模擬,科學家們現在將 LLSVPs 和 ULZs 視為地球形成的關鍵記錄。研究還暗示,這些深部構造可能為夏威夷和冰島等火山熱點提供能量,從而在地球內部和地表之間建立直接聯繫。台灣在地震學研究方面具有優勢,可以利用高解析度的地震數據,更精確地定位 LLSVPs 和 ULZs 的位置和形狀,進一步驗證它們與火山熱點之間的關聯。
重建地球的早期歷史:整合各領域證據,逐步完善地球演化圖像
每一次新的發現都使研究人員更接近於拼湊出地球早期歷史的全貌。曾經看似分離的證據現在似乎可以拼湊成一個更完整的圖像。
“即使只有很少的線索,我們也開始構建一個有意義的故事。這項研究讓我們更加確信地球是如何演化的,以及為什麼它如此特別。” – Yoshinori Miyazaki
研究地球深部的奧秘,不僅有助於我們理解地球的過去,也能幫助我們預測地球的未來。透過多學科的合作,我們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地球的運作機制,並為保護地球的環境做出貢獻。這項研究可在《自然》(Nature)期刊上找到。
Rutgers University. (2025, November 20). Massive hidden structures deep inside
Earth may explain how life began. ScienceDaily. Retrieved November 20, 2025 from
www.sciencedaily.com/releases/2025/11/251120002558.htm\n—\n Story Source:
Materials provided by Rutgers University. Note: Content may be edited for style and leng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