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字]:災害防救、科技應用、智慧防災、韌性城市、跨域合作
科技領航,臺灣打造智慧防災新篇章
面對極端氣候帶來的嚴峻挑戰,臺灣正積極擁抱科技,強化災害防救體系,打造更安全、更韌性的社會。近期,內政部消防署舉辦「114年災害防救科技成果展」,展示了政府與民間在智慧防災領域的豐碩成果。
內政部政務次長馬士元在成果展上強調,科技為防救災帶來巨大助力,但「人」才是核心。再先進的系統,最終仍需仰賴防救災夥伴的專業與努力。這番話點出了科技與人本之間的平衡,也呼應了本次成果展的核心精神。
智慧科技,提升應變效率
本次成果展亮點之一,是5G大數據、AI、擴增實境、地理資訊系統等智慧科技的應用。這些科技不僅提升了災害應變的效率,也優化了資源配置。例如,中華電信展示了三大智慧防災系統,透過AI技術輔助避難疏散決策,有效縮短決策與執行時間。這項技術的應用,預計能顯著提升颱風孤島、海嘯與土石流等災害的應變效率。
此外,中華電信也打造了「智慧防災教育整合系統」,透過虛擬實境(VR)技術,提供高擬真、沉浸式的訓練環境,提升災前教育與災中應變效能。同時,消防署建置的「防救災訊息服務平台」,整合了多元通報管道,確保災害訊息能快速傳達至民眾,讓民眾能及時獲得重要的防災資訊。
跨域合作,構築韌性防線
除了科技的應用,跨域合作也是強化災害防救的重要一環。成果展上,來自政府、民間團體、學術界等各方代表齊聚一堂,分享經驗、交流資源。例如,台南市政府榮獲「強韌台灣計畫」特優肯定,便是跨局處、民間齊力合作的成果。慈濟慈善基金會、宏達多媒體等民間企業也在防災領域扮演了重要角色,展現了公私協力、共同防災的韌性。農村水保署也舉辦了災害防救業務講習,加強中央與地方、民間的合作。
個人心得:
身為一位長期關注社會議題的觀察者,我對臺灣在防災科技上的進步感到欣慰。然而,科技只是工具,更重要的是,我們如何運用這些工具,提升全民的防災意識與應變能力。
事件癥結點:
氣候變遷加劇了災害風險,單靠政府的力量是不夠的。如何建立全民防災意識,並鼓勵民眾積極參與防災工作,是提升國家整體韌性的關鍵。
參考資料與本文對照:
本文主要參考了Yahoo新聞的多篇報導,包括內政部消防署成果展、台南市政府獲獎等資訊。例如,報導中提及中華電信的智慧防災系統,以及台南市政府的跨域合作案例,都與內文相呼應,佐證了臺灣在智慧防災與跨域合作上的努力。同時,也參照了農村水保署的跨域合作講習,說明政府在推動防災工作上的努力,強化了文章的全面性。
參考閱讀
中華電展示3大智慧防災系統 強化防災韌性,中央社 • 6 小時前
內政部辦理災害防救科技成果展 馬士元:導入科技強化智慧防災能力 建立堅韌國土,民眾日報 via Yahoo奇摩新聞
台南榮獲「強韌台灣計畫」特優肯定 跨局處民間齊力打造安全韌性城市,三立新聞網 setn.com via Yahoo奇摩新聞
導入AI算力強化防災、醫療 精誠資訊捐贈AI伺服器給北市,自由時報電子報
精誠資訊捐贈臺北市AI運算設備 助台北市防災、醫療升級 打造智慧永續城市,工商時報
跨域合作齊防災農村水保署辦理災害防救業務講習,台灣好報 via Yahoo奇摩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