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化學療法引發神經病變的預防新曙光
「這項研究提供了強有力的證據,表明化學療法引起的神經病變不僅僅是神經問題,而是一種由細胞應激反應驅動的免疫介導的炎症過程。」- Juan Cubillos-Ruiz 博士
化學療法引發周邊神經病變(CIPN):一種常見且令人衰弱的副作用,影響多達一半的化學療法患者。最新的研究指出,免疫細胞內部的關鍵分子機制會觸發炎症和神經損傷,為標靶藥物干預鋪平了道路,為預防CIPN帶來了新的希望。
化學療法是治療癌症的重要手段,但其副作用也常讓患者苦不堪言。其中,化學療法引發周邊神經病變(CIPN)是一種常見且令人衰弱的副作用,會導致患者出現手腳麻木、刺痛、疼痛等症狀,嚴重影響生活品質。過去,我們普遍認為 CIPN 是化學藥物直接作用於神經細胞所致。然而,最新的研究發現,CIPN 的發生可能並非如此單純。
CIPN 的免疫學觀點:化學療法如何觸發免疫細胞的警報系統
這項研究揭示,化學療法實際上會激活免疫細胞中的一種「警報系統」(IRE1α–XBP1 通路),導致炎症和神經損傷。研究團隊發現,化學藥物產生的活性氧會觸發 IRE1α 通路,使免疫細胞進入高度炎症狀態。這些過度刺激的免疫細胞會遷移到感覺神經中樞(背根神經節),並釋放炎症化合物,直接刺激和損害神經,導致疼痛、敏感和神經纖維的損失。
這項發現的重要性在於,它顛覆了我們對 CIPN 的傳統認知,表明 CIPN 並不僅僅是神經問題,而是一種免疫介導的炎症過程。正如研究團隊的 Juan Cubillos-Ruiz 博士所說:「這項研究提供了強有力的證據,表明化學療法引起的神經病變不僅僅是神經問題,而是一種由細胞應激反應驅動的免疫介導的炎症過程。」
標靶治療的新策略:抑制IRE1α通路以減輕神經損傷
既然 CIPN 的發生與免疫細胞的活化有關,那麼我們是否可以通過抑制免疫細胞的活化來預防 CIPN 呢?研究團隊的實驗結果給出了肯定的答案。他們發現,在小鼠模型中,阻斷免疫細胞中的 IRE1α 通路可以有效預防炎症,並減少 CIPN 樣的行為。換句話說,通過基因或藥理學手段抑制 IRE1α,可以減輕與化學療法相關的神經損傷和疼痛。
更令人興奮的是,目前已有一種 IRE1α 抑制劑正在進行癌症臨床試驗。研究團隊發現,在小鼠模型中,將這種抑制劑與化學療法同時使用,可以有效降低 CIPN 的發生。這意味著,我們有可能開發出一種藥物,既能治療癌症,又能保護患者免受化學療法相關的神經損傷。
IRE1α 抑制劑的雙重作用:改善癌症治療效果與患者生活品質
IRE1α 抑制劑不僅有潛力預防 CIPN,還可能提高癌症治療的效果。研究表明,IRE1α 通路在某些癌症的生長和治療抵抗中也扮演著重要角色。因此,抑制 IRE1α 通路可能同時具有治療癌症和預防 CIPN 的雙重作用。正如 Juan Cubillos-Ruiz 博士所指出的,這種潛在的雙重作用「可以顯著提高癌症治療的有效性和患者的生活品質」。
早期預測與預防:血液檢測預測CIPN風險
除了標靶治療,早期預測和預防也是應對 CIPN 的重要策略。研究團隊的一項初步研究顯示,血液樣本中 IRE1α–XBP1 通路的活化程度可能可以預測嚴重 CIPN 的發生。這意味著,我們有可能通過血液檢測來識別出 CIPN 高風險患者,並在神經損傷發生之前採取預防措施。
這項研究涉及接受紫杉醇治療婦科癌症的婦女。研究人員發現,在出現嚴重 CIPN 的患者中,IRE1α–XBP1 通路的活化程度在症狀出現之前就已經升高。這一發現為開發 CIPN 的早期預測工具提供了重要的線索。
總而言之,這項研究為預防和治療 CIPN 提供了一個充滿希望的新途徑。研究團隊發現 IRE1α 通路是 CIPN 發生發展的關鍵因素,並發現了一種潛在的預測性血液檢測方法。這些發現代表著在改善化學療法患者生活方面邁出了實質性的一步。
對於台灣的學者和研究生來說,這項研究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它不僅加深了我們對 CIPN 的理解,也為我們開發新的治療和預防策略提供了新的思路。未來,我們可以進一步研究 IRE1α 通路在 CIPN 中的作用機制,開發更有效的 IRE1α 抑制劑,並探索利用血液檢測進行早期預測的可能性。透過這些努力,我們有望為癌症患者帶來更有效、更安全、更舒適的治療體驗。
讀者可透過搜尋 “Potential Breakthrough in Preventing Chemotherapy-Induced Nerve Pain” 找到相關研究資訊。
Weill Cornell Medicine. (2025, November 21). A drug already in trials may stop
chemotherapy nerve damage. ScienceDaily. Retrieved November 21, 2025 from
www.sciencedaily.com/releases/2025/11/251121090729.htm\n—\n Story Source:
Materials provided by Weill Cornell Medicine. Note: Content may be edited for style and leng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