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氨是現代農業的基石,但其生產方式對環境造成了巨大壓力。尋找更清潔、更永續的氨生產方法是當務之急,因為這與全球糧食安全息息相關。”
氨的困境:一場迫在眉睫的綠色革命
氨在現代農業中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主要作為肥料使用。然而,當前氨的生產主要依賴高耗能的哈柏-博世法(Haber-Bosch process),這個製程造成了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約 1.4%。因此,尋找更清潔、更永續的氨生產方法至關重要,畢竟這關乎全球的糧食安全。
哈柏-博世法雖然對糧食生產貢獻卓著,但其高溫高壓的反應條件導致大量的能源消耗以及碳排放。回顧歷史,20 世紀初,德國科學家弗里茨·哈柏(Fritz Haber)發明了此方法,將空氣中的氮氣轉化為氨,解決了當時的糧食危機。然而,隨著全球人口不斷增長,對氨的需求也隨之攀升,哈柏-博世法的環境代價也日益凸顯。面對日益嚴峻的氣候變遷,學者和研究人員正積極尋找替代方案,期望能擺脫對傳統方法的依賴。
電化學硝酸鹽還原:一線曙光
東京都市大學的研究團隊正在探索電化學硝酸鹽還原反應(electrochemical nitrate reduction reaction),作為一種潛在的低溫低壓替代方案。此方法旨在利用電極和外加電壓,將硝酸鹽轉化為氨,提供更環保的途徑。
相較於哈柏-博世法,電化學硝酸鹽還原反應在較溫和的條件下進行,有潛力大幅降低能源消耗和相關排放。這項技術的發展,為氨生產帶來了革命性的可能性,有望在不犧牲環境的前提下,滿足全球對肥料的需求。
氧化銅催化劑:揭開金屬銅的隱藏角色
研究團隊發現,在使用氧化銅催化劑進行電化學硝酸鹽還原反應時,所形成的金屬銅顆粒在將亞硝酸根離子轉化為氨的過程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這項發現得益於先進的測量技術,例如操作型X射線吸收光譜法(operando X-ray absorption)。
研究人員利用操作型 X 射線吸收光譜法,觀察氧化銅催化劑在反應過程中的電子行為和結構變化,從而深入了解反應機制。此技術如同偵探一般,幫助研究人員揭開了金屬銅在催化反應中的秘密。研究確定,金屬銅有助於將氫添加到亞硝酸根離子,進而促成氨的形成。
表面鈍化:影響催化劑效能的關鍵
研究同時揭示,在正電壓下,硝酸根離子會「鈍化」(passivate)氧化銅催化劑的表面,阻礙其轉化為金屬銅,反而導致亞硝酸根離子的形成。理解這種鈍化效應對於優化催化劑效能至關重要。
表面鈍化現象突顯了影響催化活性的複雜因素,以及精確控制反應條件的必要性。這就像在烹飪時,火候和調味料的比例必須恰到好處,才能呈現出美味佳餚。催化劑的表面狀態直接影響其催化活性,因此,必須深入了解並控制表面鈍化現象,才能提升氨的產量。
從亞硝酸鹽到氨:銅的連結
金屬銅的形成與氨產量的急劇增加直接相關。金屬銅作為活性位點,將氫添加到亞硝酸根離子,從而促進其轉化為氨。
這個步驟對於理解整體反應途徑,以及設計更高效的催化劑至關重要。可以將金屬銅想像成一座橋樑,連接了亞硝酸鹽和氨,促成了化學反應的發生。
綠色氨催化劑設計的啟示
這些發現為設計新一代電化學催化劑,以及優化綠色氨生產方法提供了寶貴的見解。對表面鈍化和金屬銅作用的理解,為提高催化劑效率和整體製程的永續性開闢了新途徑。
這項研究為開發更有效且環境友善的氨生產方法奠定了基礎,有助於實現更永續的農業未來。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上,讀者可通過搜尋期刊名稱及 “Electrochemical Nitrate Reduction” 等關鍵字找到原始文獻。
Tokyo Metropolitan University. (2025, November 22). Hidden copper switch
supercharges green ammonia production. ScienceDaily. Retrieved November 22, 2025
from www.sciencedaily.com/releases/2025/11/251122044325.htm\n—\n Story Source:
Materials provided by Tokyo Metropolitan University. Note: Content may be edited for style and leng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