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揭穿現代維京迷思:流行文化形象之外的真實
現代人對於維京人的印象,往往被浪漫化和不準確的描述所影響。這些印象的塑造,來自於文化改寫和流行媒體,而非真實的歷史證據。本文將深入探討這些迷思的起源,以及它們在歷史上的政治和文化用途,希望能幫助台灣的學者和研究生更深入地了解維京時代的真實面貌。
維京時代的神話與現實:重構歷史的挑戰
大眾對於維京人的印象,多半是無畏的冒險家和精湛的航海家。然而,這些印象往往是基於中世紀基督教學者,在維京時代結束數個世紀後的詮釋。由於維京時代本身的文字記錄有限,因此準確地重構歷史是一項極具挑戰性的任務。
維京時代通常被定義為公元8世紀到11世紀。現代的描述往往掩蓋了那個時代的複雜性和細微差別。要了解真實的維京人,我們必須批判性地檢視那些流傳至今的文獻,並且意識到它們可能帶有後世的偏見和詮釋。
如今,「維京」一詞帶有普遍正面的意涵,人們認為前基督教的斯堪地那維亞社會擁有獨特的戰士文化、女性地位較高,並且不受宗教約束。這種理想化的觀點,影響了現代的新異教團體。
這些新異教團體將自己視為活生生的斯堪地那維亞異教的實踐者,並且經常將其與一神教形成對比。然而,在這種現代的詮釋中,維京人劫掠的暴力行為往往被忽視。維京形象從過去的野蠻人,轉變為今日追求自由和獨立的象徵,反映了時代變遷下,人們價值觀的轉變。
挪威神話的政治利用:歷史的陰影
「異教北方」的形象,在歷史上曾被用於政治目的。一個負面的例子,是沃爾克運動(Volk movement)和國家社會主義者濫用挪威神話,以支持他們的種族意識形態。
儘管與右翼極端主義的一些聯繫依然存在,但現代對挪威神話的接受度要廣泛得多。這個例子提醒我們,歷史和神話可能被濫用,成為政治宣傳的工具。學者在研究維京文化時,必須時刻保持警惕,避免落入意識形態的陷阱。
理察・華格納的歌劇《尼伯龍根的指環》,對現代人關於挪威神話的觀念產生了重大影響,其中就包括女武神(Valkyrie)的形象。華格納將女武神描繪成十足的女性戰士,這與古挪威文獻中描述的多樣化角色有所不同。
「我們今天對北歐神話的許多想法都來自這部歌劇的首映……」──西蒙・豪克(Simon Hauke)
在原始資料中,女武神扮演著多種角色,例如選拔陣亡者、擔任酒吧女招待,以及成為英雄的情人。華格納的歌劇將女武神塑造成了強悍而美麗的女性形象,影響了後世對於維京文化的想像。
塑造我們對維京異教理解的現存文本,僅僅是「紀念歷史」,它們是在事件發生很久之後才被記錄下來的。關於異教的敘述,往往忽略了這個關鍵面向。
理解記錄這些故事的視角,對於避免不準確的詮釋至關重要。透過研究,我們可以窺探我們自身知識的幕後——或者說,窺探我們自認為知道的事情的幕後。研究者必須意識到,這些文本並非完全客觀的記錄,而是帶有後世的價值觀和偏見。
歐洲委員會的維京文化路線(Viking Cultural Route),將「維京遺產」作為歐洲認同的統一要素,這表明了維京意象如何在政治驅動的項目中被使用。
這說明了人們如何積極利用對維京人的認知,來塑造當代的文化和政治敘事。維京遺產不僅僅是歷史的遺跡,更是當代歐洲文化認同的一部分。然而,我們必須警惕這種利用可能帶來的問題,例如對歷史的片面解讀和對某些群體的排斥。
幾個世紀以來,斯堪地那維亞異教的概念不斷流傳,並且被不同的作者和文化運動反覆重塑。從13世紀的《埃達經》到雅各布・格林(Jacob Grimm)和奧托・馮・俾斯麥(Otto von Bismarck),詮釋一直在不斷演變。
研究人們在特定時代如何想像斯堪地那維亞異教,可以充分說明他們的目的和心態。維京文化並非一成不變的,而是一個不斷被重新詮釋和建構的過程。透過研究這些詮釋的演變,我們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不同時代的文化和思想。
總結而言,維京文化是一個複雜且多層面的主題,它既有真實的歷史,也有後世的建構和詮釋。台灣的學者和研究生在研究維京文化時,應該保持批判性的思考,並且意識到流行文化和政治因素對我們認知的影響。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更接近維京時代的真相,並且避免被現代的迷思所誤導。
Cluster of Excellence. (2025, November 23). Scholars say most of what we believe
about Vikings is wrong. ScienceDaily. Retrieved November 23, 2025 from
www.sciencedaily.com/releases/2025/11/251122044340.htm\n—\n Story Source:
Materials provided by Cluster of Excellence. Note: Content may be edited for style and leng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