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鸚鵡的社交連結:一項關於信任建立的深入研究
「社交連結有許多好處,但友誼必須從某個地方開始。」 – 克萊爾·奧康奈爾(辛辛那提大學研究員)
在動物行為學的研究中,我們常常驚訝地發現,人類社會的複雜性,竟能在其他物種身上找到呼應。最近一項關於僧侶鸚鵡(Monk Parakeets)的研究,便揭示了牠們在建立社交關係時的謹慎態度,與人類何其相似。這項研究不僅提供了關於鸚鵡行為的新見解,也讓我們反思自身在社交互動中的策略,信任是如何建立的,以及這種建立過程在不同物種間的普遍性。
僧侶鸚鵡,又稱和尚鸚鵡,以其高度的智慧和複雜的社會結構而聞名。美國辛辛那提大學的研究人員,在一個受控的環境中觀察牠們如何建立新的關係。研究發現,這些鸚鵡在結交新朋友時,並非一蹴可幾,而是採取一種「試水溫」的策略,在真正投入友誼之前,會先觀察、評估,確認安全無虞後,才會逐步加深互動。這種謹慎的態度,反映了社交互動中普遍存在的風險與回報的權衡。
對於鸚鵡而言,強大的社交連結至關重要。研究表明,穩固的社交關係與壓力的降低、繁殖成功率的提升息息相關。這些連結的建立,往往體現在日常的互動中,例如互相梳理羽毛、一起棲息、分享食物等等。這些看似微小的行為,實際上強化了鸚鵡之間的聯繫,鞏固了社群的凝聚力。鸚鵡會與特定的夥伴建立長期的關係,顯示牠們對於親密關係的偏好,這種偏好也反映了社交對於牠們幸福感的重要性。
陌生鳥的潛在威脅:社交互動中的風險評估
接近不熟悉的鳥類,並非毫無風險。潛在的攻擊和傷害,是社交互動中必須考慮的因素。研究指出,對於新來者不感興趣的鳥類,可能會做出具有攻擊性的行為,造成實際的傷害。這項研究精確地揭示了社交連結的益處,以及初次接觸可能產生的危險之間的微妙平衡。這種風險評估,不僅存在於鸚鵡的社群中,也廣泛存在於其他動物,乃至人類社會之中。
研究人員運用計算工具,追蹤了179段關係的發展歷程。他們觀察到,鸚鵡最初的互動往往非常謹慎,隨後逐漸接受彼此,最終發展為共享空間、互相梳理羽毛,甚至交配。這種由陌生到親密的轉變,是一個漸進的過程,需要時間和耐心。研究人員表示,能夠近距離觀察這些最初的互動,是一項非常令人興奮的挑戰,也為我們理解社交關係的建立,提供了寶貴的資料。想了解更多關於研究的細節,可以在學術資料庫中搜尋 “Monk Parakeet Social Behavior” 相關論文。
值得注意的是,這項研究的發現,與2020年一項關於吸血蝙蝠的研究結果不謀而合。該研究顯示,吸血蝙蝠在建立食物共享夥伴關係時,也會採取類似的「試水溫」策略,從梳理關係開始,逐步發展為更實質的食物共享。這種跨物種的相似性,暗示了一種普遍存在的社交策略,無論是鸚鵡還是蝙蝠,在建立信任關係時,都需要謹慎、漸進地進行。
「真正令人著迷的是,這種試水溫的感覺是如此的直觀。」 – 克萊爾·奧康奈爾
研究主持人克萊爾·奧康奈爾分享,在搬到辛辛那提時,她也曾因為結交新朋友而感到焦慮,這讓她對鸚鵡的行為產生了共鳴。這個個人的軼事,讓我們看到科學研究與人類經驗之間的連結。無論是鳥類、蝙蝠,還是人類,建立信任和社交連結,都需要時間、觀察,以及漸進的互動。這項研究提醒我們,在快速變遷的社會中,放慢腳步,耐心經營人際關係,或許才是建立穩固連結的關鍵。無論是學術研究還是個人生活,我們都能從僧侶鸚鵡的社交行為中,獲得寶貴的啟示。
University of Cincinnati. (2025, November 23). How parakeets make new friends in
a surprisingly human way. ScienceDaily. Retrieved November 23, 2025 from
www.sciencedaily.com/releases/2025/11/251123115434.htm\n—\n Story Source:
Materials provided by University of Cincinnati. Note: Content may be edited for style and leng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