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黑曼巴蛇毒:致命的雙重打擊與抗蛇毒血清的盲點
「黑曼巴、西部綠曼巴及詹姆森曼巴蛇不僅僅使用一種化學武器,它們正對神經系統的兩個不同點發動協同攻擊。」 – 昆士蘭大學 Bryan Fry 教授
(黑曼巴的毒液並非單純麻痺:抗蛇毒血清後潛藏的第二重毒性)
最新的研究揭示,黑曼巴蛇的毒液擁有一項隱藏的危險特性,即使在施用抗蛇毒血清後,仍會顯現出潛在的毒性。這項發現很可能影響全球抗蛇毒血清的研發方向,為蛇毒研究帶來突破性的進展。傳統觀念認為,黑曼巴蛇的毒液主要透過阻斷神經訊號傳遞,導致肌肉鬆弛性麻痺。然而,這項研究顛覆了這個認知,指出黑曼巴蛇的毒液實際上具備雙重攻擊機制,在初期麻痺後,還會引發痙攣性麻痺。換句話說,現有的抗蛇毒血清雖然能有效應對第一階段的麻痺症狀,卻無法阻止第二階段的痙攣發生,甚至可能因為解除了第一階段的抑制,反而讓第二階段的毒性更加明顯。
(三種曼巴蛇毒液的複雜神經毒性:抗蛇毒血清效果不彰的原因)
昆士蘭大學的研究團隊發現,黑曼巴、西部綠曼巴和詹姆森曼巴蛇的毒液,在神經學上的複雜程度遠超乎先前的想像。這解釋了為何抗蛇毒血清有時會失效,無法完全解除蛇毒的威脅。研究顯示,這三種曼巴蛇的毒液會同時攻擊神經系統的兩個不同部位,造成先鬆弛性麻痺,而後痙攣性麻痺的雙重效應。傳統的抗蛇毒血清雖然能有效對抗鬆弛性麻痺,但對於後續發生的痙攣性麻痺卻束手無策。這個發現解釋了一個長久以來的臨床謎團:為何有些被曼巴蛇咬傷的病患,在接受抗蛇毒血清治療後,最初看似有所好轉,肌肉恢復張力和活動能力,但隨後卻開始出現痛苦且無法控制的痙攣。
(突觸前毒性與突觸後毒性:黑曼巴毒液的雙重攻擊機制)
黑曼巴蛇毒的雙重攻擊機制,體現在其對神經系統不同部位的作用上。首先,毒液會阻斷神經訊號傳遞至肌肉,導致肌肉鬆弛性麻痺,這主要是透過影響突觸後受體來實現。然而,在施用抗蛇毒血清後,毒液還會進一步攻擊神經系統的另一個部位,過度刺激肌肉,引發痙攣性麻痺,這涉及突觸前受體的作用。這種雙重作用,就像是治療了一種疾病,卻意外揭露了另一種疾病。這種複雜的毒理機制,使得現有的抗蛇毒血清難以完全奏效,也突顯了開發新型抗蛇毒血清的必要性。
(地理差異與毒液成分的變異:抗蛇毒血清研發的挑戰)
研究團隊還發現,不同地理區域的曼巴蛇,其毒液成分存在差異,尤其是在肯亞和南非的黑曼巴蛇族群中,這種差異更為顯著。這意味著,即使是同一種蛇,其毒液的毒性也可能因地理位置而異。這種毒液成分的變異,為抗蛇毒血清的研發帶來了額外的挑戰,因為針對特定地區研發的抗蛇毒血清,可能無法有效應對其他地區的蛇毒。因此,未來的抗蛇毒血清研發,需要更加關注蛇毒成分的地理變異性,開發出更具廣譜性的抗蛇毒血清,才能更有效地應對不同地區的蛇咬事件。
(非洲蛇咬事件的嚴重性:新型抗蛇毒血清的迫切需求)
曼巴蛇是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區的重大威脅,每年造成約三萬人死亡。現有的抗蛇毒血清存在局限性,更突顯了新型抗蛇毒血清的迫切需求。由於現有的抗蛇毒血清無法完全中和曼巴蛇毒的雙重毒性,導致許多病患即使接受治療,仍可能遭受嚴重的後遺症,甚至死亡。因此,開發能夠同時對抗鬆弛性麻痺和痙攣性麻痺的新型抗蛇毒血清,對於降低非洲地區的蛇咬死亡率至關重要。
昆士蘭大學的研究團隊強調,這項研究不僅僅是學術上的好奇,更是一項直接呼籲臨床醫師和抗蛇毒血清製造商的行動。透過了解現有抗蛇毒血清的局限性,並充分掌握蛇毒的完整活性範圍,研究人員可以為基於實證的蛇咬護理提供直接的資訊。這種轉譯毒液研究有助於醫生在第一時間做出更佳的決策,最終拯救生命。欲了解更多關於此研究的細節,建議讀者可在學術資料庫中搜尋發表於 Toxins 期刊上的相關論文。這項研究不僅為蛇毒研究開啟了新的篇章,更為全球抗蛇毒血清的研發指明了方向。
Ref:
University of Queensland. (2025, September 30). Black mamba venom has a deadly
hidden second strike. ScienceDaily. Retrieved September 30, 2025 from
www.sciencedaily.com/releases/2025/09/250930034202.htm
Story Source:
Materials provided by University of Queensland. Note: Content may be edited for style and leng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