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字]:美國政府關門、停擺、政治僵局、預算、影響
美國政府再次關門: 政治角力下的國家停擺
美國聯邦政府再次陷入停擺,這已是自1981年以來的第15次。 美國參議院未能通過共和黨的臨時撥款法案,導致政府於美東時間9月30日午夜(台灣時間10月1日中午)正式關門,大部分機構被迫停擺, 75萬聯邦政府人員被迫休假,每日損失高達4億美元(約122億台幣), 造成包括航班延誤、科學研究暫停、美軍薪資停止發放等廣泛影響。
事件癥結點: 此次關門的主要癥結點, 歸根究底是源於美國兩大政黨:民主黨與共和黨之間嚴重的政治分歧。 兩黨在新的撥款法案上無法達成共識,尤其是在醫療政策的爭議上僵持不下。民主黨希望延長平價醫療法案(Affordable Care Act, ACA,俗稱「歐巴馬健保」)的補助,並撤銷對醫療補助(Medicaid)的削減;但共和黨則希望先通過短期撥款法案,並將醫療議題分開討論, 雙方互不相讓, 導致僵局。
參考資料與本文對照: 根據Yahoo新聞的報導,這次的停擺是自1981年以來第15次, 德國之聲也指出,政府停擺是因國會未能就年度預算達成一致。本文引用了這些資料,說明了事件的背景和原因。此外,數位時代的文章則更深入分析了兩黨爭執的焦點,即醫療政策, 與本文對事件癥結點的分析相符。
個人心得: 我認為美國政府關門不僅僅是預算分配的問題,更是美國政治極端化的體現。兩黨為了各自的政治利益,往往忽視了國家和人民的福祉。這種惡性循環,只會加劇社會的撕裂。
政府關門對美國社會造成的影響是多方面的。 根據報導,聯邦員工首當其衝,被迫休假,收入受到影響。 此外,包括國家公園、博物館等公共服務也可能關閉或縮減開放時間, 甚至影響到航空交通、簽證辦理、學術研究等各個領域。
展望未來, 數位時代的文章提出了三種可能的發展:短期復工、交換條件的折衷、僵持延長。 無論哪一種結果, 都顯示出美國政治面臨的挑戰。美國政府關門, 不僅僅是政治事件, 更反映了國家治理的困境。
參考閱讀
美國政府大停擺!4大QA解析「預算案僵局」:對台灣人有何影響?後續3劇本一次看,數位時代 • 8 小時前
時隔7年!美國政府正式關門 大部分機構停擺日損122億元,太報 via Yahoo奇摩新聞
快訊/美國政府關門了!美股開盤4大指數皆跌,三立新聞網
美國政府關門「不是第一次」川普過去曾關3次 最長36天燒了110億,三立新聞網 setn.com via Yahoo奇摩新聞
美國政府停擺期限逼近 (圖),中央社 via Yahoo奇摩新聞
美國政府「停擺」是怎麼回事?,德國之聲 via Yahoo奇摩新聞